中國傳媒聯盟 據 搜房網房天下 訊:春節過后,利好政策助推之下,一些重點城市樓市迅速升溫,上海、杭州、南京等地甚至出現購房者披著棉被連夜搶房的畫面。無論是政策的利好,還是樓市目前的發展態勢,很容易讓人聯想到2008年房地產全盛時期的大好局勢,而與樓市火爆如影隨形的溫州炒房團,能否在此時卷土重來,重拾2008年團體的輝煌?答案卻是并沒有。從溫州炒房團發展歷程以及目前樓市現狀來看,他們也的確不再具備這樣的底氣。
催漲房價溫州炒房團演繹的樓市悲喜劇 有人說溫州炒房團是造成今日高房價的始作俑者。盡管夸大了溫州炒房團的影響力,但不得不承認,他們曾一度“炒”起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輝煌,成為房價攀升不可忽視的因素。 正如此前轟轟烈烈的“大媽買黃金”掀起的黃金搶購風潮,溫州炒房團在十幾年間,推波助瀾地提醒著購房者將買房付諸實際行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購房者的買房行為。對于購房者來說,炒房團所到之時是出手買房好時機,而對于開發商來說,他們也樂得借炒房團之名,彰顯樓市前景大好,升值潛力無限。溫州炒房團在一面飽受爭議、一面被更多人當成風向標的十余年間,將房地產市場攪得風生水起,所到之處房價漲聲一片。據悉,溫州炒房團在當地剛剛興起之時,短時間內將當地房價從2000元/平炒到了7000元/平。 溫州炒房團 從興起到分化的浮沉 溫州炒房團從興起到迎來黃金時期,直至最后走向分化,十余年的時間,映射著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的跌宕起伏。2000年左右,房地產行業開始起步,“錢”途一片光明。“溫州炒房團”在這個時候順勢而生。溫州炒房團的成員多是在改革開放中積累了一定財富的有錢人,他們率先瞄準房地產市場,從當地開始小試牛刀,賺到第一桶金之后,大舉進軍全國各大城市,上海、北京、杭州等都有溫州炒房團的足跡,約2000億元溫州的資金投向各地房地產市場。 2008年房地產行業形勢一片大好,4萬億資金流入樓市,奠定了房地產支柱產業的地位。隨著房地產行業日益被神化,溫州炒房團也進入發展的全盛時期。 2008年之后,受金融危機及政策調控的影響,興盛一時的溫州炒房團開始逐步走向分化。尤其從2010年開始,國家出臺限購等一系列政策,目標直指炒房、投資群體。購房資格受限,樓市減少了相當一部分的需求量,炒房團買入手的房子“被套牢”,資本被掏空后,資不抵債,只能轉向民間借貸,溫州炒房團初嘗“賠本”的滋味,也從此開始走向沒落。 溫州炒房團偃旗息鼓 缺少底氣還是更加理性? 如今,幾大重點城市搶房潮頻現,按照溫州炒房團以往的慣例,似乎又到了他們出場的最佳時機。然而除了在無錫、中山等個別城市出現小范圍炒房行為之外,并未見到溫州炒房團的身影,而新興的炒房團也難再成氣候。據中國人民銀行溫州市中心支行數據顯示,目前溫州銀行業儲蓄存款額度最高值在7500億到8100億元之間,這個存款額度,相比于溫州炒房團盛行之時,只有其三分之一左右,很明顯,溫州人目前把更多的錢存在了銀行,而沒有投資房產。 據某位曾經的溫州炒房團人員回憶:“當時帶著大量的現金,看到合適的房子就一棟棟的買,最后情況急轉直下,手上的房子賣不掉了,到現在手里還有房子沒賣出去呢。”由此可見,經歷了全盛時期過后的“慘跌”,到面對如今的高房價,傷了元氣的炒房團,“膽怯”了也是情理之中。 然而,不得不說,這個能夠順勢而生、精準把握市場機遇的團體,在經歷過慘淡之后,變得更為理性。他們的抉擇仍舊可以成為市場的一種真實反饋。從房地產市場整體來看,樓市呈現分化趨勢,對于一線城市來說,需求雖大量存在,但房價和地價卻日趨攀升,“豪門的盛宴”已經不是炒房團能夠“玩得起的”,而二三線樓市庫存高企、樓市急于去化,炒房團已然不愿成為高庫存的“接盤俠”。
從樓市未來發展來看,目前樓市溫度回升、搶房大潮涌現,是否是虛假繁榮不得而知,但國家不斷鼓勵購房者買房,甚至接連出臺一系列利好政策刺,就足以說明樓市的需求已大不如前。這種情況下,誰能保證將來樓市不會驟然降溫?如此看來,炒房團的“沒底氣”還是較為理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