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土地是財富的基礎,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制,調動億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吹響了中國農村改革的號角。在家庭承包經營制的基礎上,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權(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即保留承包權,轉讓使用權。更進一步推進了農村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農民在土地上勞作收益低,農村土地資源開發配置不合理、農產品生產與市場脫節、農村人口增加、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一系列通過觀念、體制、政策上逐步顯現出來的種種農村社會的矛盾,使得農民已不安于種地,廣大農村出現了因新型生產關系而來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新矛盾。
生產關系決定生產力。進一步從土地上著手解放農村社會生產力,必須首先調動廣大農民在土地上的生產積極性,必須在經濟上充分關心農民的物質利益,在政治上切實保障他們的民主權利。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自中央提出加快農業發展的二十五條政策措施,在1979年9月召開的十一屆四中全會上,通過了《關于加強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為1980年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和1982年-1986年5個“中央1號文件”以來,直到2013年第10個“中央1號文件”,有關政策相繼出臺,表明黨中央對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的決心。
在史有“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之稱的貴州,在土地流轉中,今天,在畢節試驗區出現的讓農民獲凈利70%到80%的調整生產關系的萌芽,從實際看,有利于解決農民不愿再在土地上種地,新生代農民不會種地,不少農村人不懂怎樣經濟種地,深石山區大量土地閑置,未能發揮應有效益,在土地流轉中,責、權、利不清等矛盾。“在土地流轉中讓農民獲凈利70%到80%”是一個極為科學和人性化的探索,也是畢節試驗區出現的一個大膽的試驗。只有生產關系理順了,才會有社會主義農村新的更強大的社會生產力的出現。“在土地流轉中讓農民獲凈利70%到80%”做好了,這不僅是貴州農村的福氣,更是全中國廣大農村和全體農民群眾的福氣!
畢節試驗區就是要敢于先行先試
西南在線新聞網訊 (記者李才武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家庭承包經營制使貴州省廣大農村解放了生產力。土地流轉,使貴州農村特色經濟發展錦上添花,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隨著城鎮化進程,出現了不少貴州農民一心進城打工,新生代農民不會也不愿種地,不少地方缺乏科學的經濟發展思路,農民收益低不愿種地,現有土地發揮不出應有效益,或大量農村土地閑置,農村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種種成本巨大的社會矛盾,這些矛盾成為貴州農村經濟進一步向前發展的障礙。期待后發躍起的貴州,“三農”發展中出現的系列難題如何破解?如何破題農村經濟發展出現的這些新的難題,在土地實行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的基礎上,發展農村生產力,進行土地流轉,進一步理順生產關系,從根本上調動億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破題土地流轉更進一步釋放生產力 ,2013年春節前后,在貴州省,貴州惠馨果業發展有限公司,貴州富黔綠色產業進出口有限公司和力主打造以產業化開發扶貧為主題戰勝貧困,已著手打造畢節試驗區“貓倮試點”的貴州省赫章縣威奢鄉田壩村村支書李時清紛紛提出,要以“讓農民從土地流轉中獲凈利70%到80%”來破解“三農”發展難題,這表明貴州驚現深化土地改革萌芽。
貴州金沙神峰茶業,出產的清池貢茶在國內名聞遐邇,但遭遇采茶季節請民工采茶難。生產成本高,是貴州農產企業的頭疼事。
2012年以來,2011年才發展的貴州省赫章縣威奢鄉田壩村蠶桑種植基地,由于村富民種養專業合作社責、權、利不清,一直牽動鄉村兩級的神經。
貴州金沙惠馨果業劉天友稱:我們要讓農民占利潤的百分之七十!
多年來,在畢節試驗區金沙縣,貴州惠馨果業發展有限公司作為貴州省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之一,以“農企一體化”為產業發展的努力方向,把農民群眾利益擺在第一位,致力破解喀斯特貧困。2013年2月1日,貴州惠馨果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天友向前來公司考察觀光的赫章縣威奢鄉田壩試驗村村支書李時清及中國經濟新聞聯播記者一行介紹了公司“農企一體化”推進山區三農發展的試驗工作。
貴州金大地、金山腳企業的發展模式,為夜郎自大的赫章深石山區絕大多數人所未聽聞。圖為威奢鄉田壩試驗村村支書李時清為打造“貓倮試點”,在國家主席胡錦濤視察過的金山腳大棚考察。
據劉天友介紹,惠馨公司在高坪鄉建萬畝花椒基地,建立花椒種植專業合作社。在發展中,由公司出技術、管理和資金,農戶出土地、勞力。老百姓以土地200元每畝入股,用工80元每天,公司負責加工、生產、銷售,最后扣除各種生產費用,純利潤農戶占70%,公司占30%,目前,農戶愿意拿出的土地有4000畝,已有108戶農戶入股,在3個村民組實施,公司派挖機平整土地,已投資100多萬元。
貴州赫章“最窮苗村”栽根村村支書楊光忠與貴州富黔綠色產業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余安全談合作,聽村民可占到百分之七、八十利潤,楊光忠說,老百姓當然要干啦!
目前,惠馨果業公司計劃用3年時間打造1萬畝花椒規范種植基地,帶領村民在喀斯特巖溶地區闖出一條致富路。在貴州,有此想法的,絕不僅惠馨果業一家。在產業發展中摸爬滾打過來深感切膚之痛的企業有很多,從而他們也引發深層次思考,如何在土地流轉中破題。
2013年3月8日下午,貴州富黔綠色產業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余安全率蠶桑種植專家和技術人員,深入貴州省赫章縣威奢鄉田壩試驗村考察該村打造的產業化扶貧的“貓倮試點”,在看望田壩村五保戶劉小王、劉小長兄弟及在互聯網上有名的田壩村深度貧困戶金開友、劉世成家,了解該村以金開友家為代表,貧困程度較深的農戶還有26戶后,結合開發扶貧,重點對田壩村蠶桑種植基地目前面臨的困境及土地流轉方式作深入細致的了解后,余安全表示,象田壩這樣的貧困村,破題貧困的關鍵點在于要因地制宜抓高產值高利潤的農特產業,以農民做最大的市場主體,深化、改革土地流轉方式,讓當今越來越不愿種地的農民做“地老板”,公司抓好種子投資、市場銷售和技術投資,使不適合作股東的農民的勞力、土地坐地變成百分之七、八十的利潤。在接受中國經濟新聞聯播記者采訪時,余安全表示,受農民自身各方面的素質影響,地方干部群眾對產業發展的認識還存在不足和鄉村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管理運營模式落后,與市場要求脫節等,都在阻礙扶貧產業的有序和健康推進。因此,讓什么都極為現實的農民在土地的深化流轉中,使其利益和風險均實現最大化,在產業化開發扶貧進程中,以農民作為產業化開發扶貧的市場主體,調動農民生產經營的積極性,有利于破解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的土地流轉,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的責、權、利不清等難題,使深石山區的農民愿回鄉種地,種好地,成為土地的“老板”和農業產業工人,享受到產業化開發扶貧的真正的成果。
土地石漠化,使得深石山區在產業、生態、農民利益等多方面必須綜合思考。
赫章縣興發苗族彝族回族鄉栽根村發展種草養畜是根本出路。但目前村是一個產業上的空殼村,全村有400余人出門打工。楊光忠噙淚告訴記者:“我們要發展種草養畜!
作為一個任職12年的村支書,栽根這么窮,我自感對不住黨和栽根人民!”上半年記者深入采訪時看到,在栽根村,路難行、無通訊基站,無發展項目,村留不住人,是苗族村支書痛苦的原因。
作為最基層的領導,貴州省赫章縣威奢鄉田壩村村支書李時清從廣州回來,結束多年在外打工命運的有企業管理經驗的他,每天為村的“窮”字而痛苦,李時清認為,搞開發扶貧,農村經濟的發展關鍵在“人”,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也在“人”,讓農民坐地生財,理順生產關系最為重要,這其中,讓農民從土地上獲取最大化的利潤,農民便能坐地打工,當上“地老板”,實現憑借土地,搞農業的產業化開發經營,只有風險利益共存,企業化釋放出生產力,才能使農村實現超常發展。
此前,威奢鄉田壩村的情況,用李時清的話說,老百姓拼低保,救濟糧,不愿種地,部份農戶做不了種植合作社的股東只會賣力,年輕人不愿在窮村,都以出門打工為榮。如何帶動田壩村農民從傳統走向現代,體制和機制尤為關鍵,而發展特色產業,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讓田壩村農民從土地上,出土地出勞力,最后拿到農產企業70%到80%的利潤,田壩村就逐步變為經濟強村,不但國家甩掉“低保、救濟糧”包袱,而且田壩村還可以新型發展方式帶動一直未摘下國家級貧困縣帽子的赫章縣廣大農村致富。
“讓農民成為經營土地的老板,同時根據自身情況在土地上打工,讓農民拿到農產企業70%到80%的利潤,在畢節試驗區,進一步先行先試,我們威奢鄉田壩村打造‘貓倮試點’的要訣也就在于此。”日前,在接受采訪時,李時清對西南在線新聞網記者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