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武漢11月24日電(記者徐海波)近日廣州、武漢等城市陸續出臺進一步調控措施,延續了三中全會前北上深等城市加碼行政調控手段的特色。業內人士表示,年底“突擊”調控將帶來樓市短暫的降溫,而行政性調控短期內或難以退出,市場化調控體系還有待逐步建立。 樓市政策持續加碼 行政性調控色彩仍濃 22日,武漢市召開進一步加強全市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會,并公布了七條樓市調控措施,從外地人限購升級、保障房建設提速、加強土地供應、加強市場監管等6個方面升級調控,被稱為“漢七條”。 武漢市明確提出將繼續嚴格執行商品住房限購政策,從即日起,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申請購房,在本市納稅或者繳納社會保險時間從原來的1年調整為2年,并僅限購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房)。同時,“漢七條”提出嚴格執行差別化的住房信貸政策,抓緊研究調高第二套住房貸款的首付款比例。 18日,廣州市也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的意見》。意見提出,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將外地購房者社保繳存年限由1年延至3年,同時,對貸款購買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提高至七成。 更早的三中全會召開之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也先后收緊了調控措施。從10月11日,深圳推出“深八條”,到11月8日,上海推出“滬七條”,加上廣州,一線城市已全部出臺加強樓市調控的政策。 縱觀本輪調控,仍然突出“限貸、限購、限價”的傳統措施。在限貸方面,深圳、上海、廣州均將二套房商業貸款的首付比例提高到七成。在限購方面,上海、廣州、武漢等城市均提高了非戶籍居民家庭購房“門檻”。 在限價方面,北京提出年底之前,大幅漲價樓盤不予批準預售,并力推自住型商品房,將確保兩年供應7萬套,占市場供應量一半。武漢也提出引導房地產開發企業理性定價,對不接受政府價格指導的項目,暫不核發預售許可證。 調控目標壓力巨大 被迫加碼樓市政策 雖然十八屆三中全會沒有提及“房地產調控”,并強調淡化政府對市場的過分干預,但為何一、二線城市不約而同地加碼“行政調控”?業內專家表示,這緣于今年前10個月房地產市場的火爆帶來房價過快上漲,一些城市完成調控目標的難度加大,不得不緊急采取措施。 國家統計局1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70個大中城市當中,新建的商品住宅價格同比上漲的城市有69個,僅溫州一地下降。其中,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價格均同比上漲超過了20%。21個城市房價漲幅高于10%,還有26個城市漲幅在8%-10%之間。 今年初,全國30多個城市制定了房地產調控目標。大部分城市明確提出“新建商品住房價格漲幅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而統計顯示,過去3年各城市居民實際收入增幅多在8%-9%,個別城市達到10%,少數城市漲幅低于8%。 中原地產市場研究部總監張大偉分析,從目前的市場看,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漲幅超過10%的一些大中城市,完成年度調控任務非常困難,一些漲幅在8%-10%之間城市,完成年度調控任務的難度也很大。 武漢市房管部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最后一個多月的時間里,能夠快速見效的還是這種傳統的調控措施,希望以此穩定市場預期,并限制一部分購買力量,達到給房價降溫的效果。 短期內或難取消 行政調控仍將持續 業內人士認為,這一輪地方收緊調控,已由一線城市蔓延到二線城市,預計還有價格上漲較快的城市跟進,出現一波多城市調控收緊局面,年末樓市可能因政策基調的從緊而轉入平淡,全國整體房價漲勢可能有所放緩。 亞太城市房地產研究院院長謝逸楓指出,陸續出臺的加碼調控政策,給樓市最大的影響在于購房者轉向短期觀望,穩定了市場預期,給市場傳遞了一種堅持樓市調控不動搖的姿態。房企也會放慢推盤速度,商品房成交量也就跟著放緩,調控房價效果就達到了。 不過也有市場人士擔心,目前的所謂調控新政策,仍然是以限購、限貸為核心的調控,只是將部分購房需求進行了延后,但這些需求始終會釋放,影響房價上漲的因素依然存在,后期市場還有可能重新反彈。財經評論員馬光遠[微博]說,突擊式、運動式的調控會打亂市場秩序,造成市場的恐慌,加劇供需矛盾,帶來市場的紊亂。 在目前的房地產市場中,要想完全依靠市場化措施完成調控目標確實比較困難。武漢市房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正在盡力通過增加普通商品房供應,加大土地出讓和保障房供應等市場化措施來調控樓市,但要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短期內還得采取限購限貸限價等行政手段。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