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互聯網短短十幾年的歷史中,從沒有哪一年像2005年這樣:大事件在狂飆,未來的群體性人物卻在默默生根。 58同城(26.62, -0.76, -2.78%)、去哪兒(28.06, 1.56, 5.89%),這是從年初就被看好有望在2013年去美國上市的兩家公司,也是多年未見的中國互聯網公司集體扎堆兒赴美沖刺IPO,有種商量好的“趕腳”。 無論模式、規模還是創始人背景,兩家公司都有很大不同,但有一點卻是完全雷同:都生于2005年。那一年盛大偷襲新浪(81.14, -0.51, -0.62%)(只可惜很多人沒有猜中開始,卻猜中了結尾),全民博客成為第一大網絡現象(微博史前史),阿里巴巴收了雅虎(32.88,-0.09, -0.27%)中國(炸彈?),淘寶與eBay正式開戰(最大逆襲的開始),MSN、Google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勇氣可嘉),網游公司成為最受媒體和資本市場追捧的概念股(如今的互聯網土豪弱爆了);還是在這一年,日后三大巨頭之一的百度(150.09, -3.37, -2.20%)上市了(狼性的終結?),等等。 很多媒體在回顧2005年的中國互聯網江湖時,都不會把上述“大事件”落下,但有誰會記得,2013年上市的蘭亭集勢(8.19, 0.04, 0.49%)的CEO 郭去疾還只是Google中國的Allen Guo,剛剛回到中國;2004年12月圣誕節,楊浩涌只身從美國回到北京,2005年3月趕集網上線;同年離開萬網的姚勁波創辦了58同城;初出茅廬的李想還在為汽車之家(0, 0.00,0.00%)找錢、找人;即使海歸出身的莊辰超,也沒有把握說在線旅游市場七八年后會爆發。如果再把這串名單拉長,我們會看到:周鴻掉在這一年開始二次創業,做了奇虎360(84.4,-4.78, -5.36%);王興和李學凌分別做了校內(人人)和YY(48.01, -5.88, -10.91%);王微、姚欣和周娟同期做了土豆(26.39, -0.63, -2.33%)、PPTV和56;楊勃創辦了豆瓣…… 那一年也是大量硅谷VC進入中國設立中國基金的年份,沈南鵬攜手美國紅杉資本創辦紅杉中國基金;汝林琪帶領TDF加入KPCB,成立凱鵬華盈中國基金;鄧鋒回國,攜手硅谷老牌基金NEA創辦北極光創投……Google年底在北京飯店召開盛大的開幕晚會,是那一年很好的總結, 那燈火輝煌的夜晚,讓很多人都記憶猶新,仿佛昭示著一場新盛宴的開始。 在中國互聯網短短十幾年的歷史中,從沒有哪一年像2005年這樣:大事件在狂飆,未來的群體性人物卻在默默生根。回過頭來看,那些當年所謂的大事件,不過是滄海一粟,而那些當年的小人物卻用8年的時間筑起了一座座“山頭”(盡管有大有小)。與其讓2005年的周鴻掉相信360在2013年成為一家百億美元市值的公司,還不如讓他相信雅虎是一家充滿狼性的創業公司。 大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他的傳世名著《人類群星閃耀時》里寫道:“這些戲劇性地凝聚起來而且關乎命運的時刻,往往發生在某一天、某一個小時甚至某一分鐘。雖然在個人的一生中和歷史的進程里都難得一見,但它們的決定性卻超越時間之上。”2005年對今天的中國互聯網即使算不上“決定性的一年”,但至少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年。設想一下,如果這些人、這些公司沒有在2005年出現,那2013就真的成了只有幾個“老大哥”的《1984》了。 當然,這個世界沒有假設。從2005到2013,唯一真實的就是兩個字:堅持。“八年抗戰”,有人上市了,有人即將上市,還有人在向往上市。盡管大家嘴上都說上市僅僅是一次儀式,但中國互聯網創業者的內心里都明白,當鐘聲敲響的那一刻,對自己、對公司究竟意味著什么——不是紙面財富的增加,而是完成一次考試,對自己和投資人以及創業伙伴的一個交代,而上市的鐘聲也不意味著就是成功的凱歌。快樂也許就是站在證券交易所的那一刻,前面幾年上市公司的低市值、缺乏流動性的僵尸股,早就教育了中國創業者,上市未必就從此過上了幸福生活,而是要面對更嚴格的資本市場監控,未來是一個新挑戰。也許創業是一條無止境的打怪之路,過了一關還有下一關,真正可以休息的時候,是在退出賽場的時候。 新浪、網易(65.19, -1.30, -1.96%)、搜狐(62.87, -1.24, -1.93%)掀起了中國第一波白手起家暴富的故事,騰訊(408.6, -3.40, -0.82%, 實時行情)和百度在2005年左右引領了第二波潮流,并誘發了那些日后挑戰自己的“小兄弟”。鐵騎之下,不全都是絕望。 一個神奇的網站:姚勁波的戰斗歷程 在“一個神奇的網站”廣告流行之前,58同城可謂默默無聞,甚至有些不入流。他們常年與社會比較底層的服務群體打交道,干的是有上百年歷史的分類廣告。考慮到互聯網追求炫酷概念的慣性,58同城的模式一點都不性感。看看其首頁就知道了,8年來不曾改頭換面。張紹剛曾被姚勁波請來主持58同城某一年的年會,這位名嘴上來就一頓數落,“開什么年會啊?有錢把你們的首頁改改,丑死了知道嗎?” 2005年5月8日,58同城上線。同年,趕集網也進入人們的視線。但是那一年最火的不是分類信息網站,而是博客、SNS、視頻和音樂網站。王興創立校內網,楊勃給自己的SNS網站取了個很文藝的名字豆瓣,王微和周娟在視頻領域正式啟航,兩個博客網站分別獲得1000萬美元的投資,這規模在當年還是個天文數字。那一年最火的還要屬超女,草根出身的李宇春刮起一股旋風,讓互聯網人看到了音樂網站的“錢景”。在有互聯網史記之稱的《沸騰十五年》這本書里,根本找不到58同城或趕集網的半點影子。 廣告大戰背后的資本戰 2011年年初,一則由微博女王姚晨代言的趕集網廣告,在央視黃金時段大量投放。時隔幾月,“一個神奇的網站”經58同城推出,由當紅女星楊冪助陣。雙方對壘的意圖顯而易見,而且打得難分難解。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一定要把對方打趴下。 從58同城的招股書中可以發現,2010~2012年,58同城年度廣告支出分別為823萬美元、6851萬美元、2506萬美元,2011年廣告投放的花費最多。 這次交鋒來得并不突然,甚至早就有跡可循。2010年4月,58同城拿到DCM1000萬美元的A-1輪融資,就在同年,諾基亞(7.9, 0.20, 2.60%)成長伙伴基金和藍馳創投向趕集網注資2000萬美元,這也是后者的B輪融資。這筆錢到位后,趕集網開始做大市場。 58同城也確實感受到了威脅。當時林欣禾作為DCM的代表剛剛進入58同城董事會,他提議,“我們需要加快發展步伐,才能有實力迎接對手的挑戰。”58同城和趕集網都是仿照美國Craiglist的模式起家,后者基本上沒有融資,缺錢的時候曾賣給eBay一些股份,現在已經做成一家公益性質的網站,年收入維持在1.5億美元左右。基于這些判斷,林欣禾認為,其實做分類廣告與黃頁一樣是不需要花很多錢的。 分類信息網站后來之所以給人“拼爹”的印象,主要源自58同城與趕集網的這次“中原交戰”。“對方有很多大炮,你也得去買很多飛彈;他有什么核彈,你也得搞一個。因為兩家在非常激烈地競爭,兩家的融資能力都非常強,投資者又很相信這種生意在中國會有很大的潛力。在這種情況之下,就造成整個市場走向了一個很極端的燒錢方式。”林欣禾對《創業邦》記者說。 而趕集網創始人楊浩涌也曾感嘆:“Craigslist在美國很長時間內沒有競爭對手,一直都是小步慢跑,但中國則完全不一樣:2005年分類信息網站開始出現,不到一年就達到2000家的規模,VC也瘋狂涌入,誰敢完全免費?誰敢走非營利路線?” DCM向華平推薦了58同城,然而為了避免陷入行業燒錢,投資人也更為謹慎。于是,林欣禾將他們在日本的一個長期合作伙伴Recruit引進58同城。這是日本最大的一家分類信息服務企業,最早成立于1960年,2009年財年營收約100億美元,利潤超過15億美元。2006年,Recruit曾戰略投資國內的前程無憂,成為后者股份最大的投資人。 Recruit對58同城的投資額度不大,但是作用不容忽視,這等于在為58同城引入更大的投資人背書。果然,華平在2010年12月與DCM共同投資4500萬美元之后,又于2011年3月底投資4200萬美元,其中姚勁波以個人名義向向華平借貸1300萬美元。 趕集網的融資能力也不遜色。2011年,他們就完成了總額7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投資方是今日資本和紅杉中國基金。創始人楊浩涌給互聯網業內的印象是,海歸背景,個人執行能力超強。 這不是保衛戰,而是攻堅戰,誰能把對方拿下,誰就有資格坐上國內信息分類網站的頭把交椅。姚勁波說,58同城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幾乎把傳統電視媒體都打透過。“打透過是什么概念?就是所有的熱門節目,我們全都投了。”那一年也可稱為互聯網公司進行線下推廣的元年,葛優曾為團購網站拉手網做過代言。 58同城花了近4億元人民幣。“那一年我們的用戶量翻了一倍,日流量突破千萬。”姚勁波曾經算過這筆賬,“回過頭來看是很值的,那一年讓用戶真正記住了58同城、使用了58同城。” 僅僅在第二年,也就是2012年,58同城的廣告投放費用就大幅縮減了近2/3。即便如此,58同城的百度指數也就是用戶關注度不降反升。今年雖然關注度略微下降,但仍保持了2011年高峰時期的水平。有業內人士分析道,正是58同城與趕集網大手筆的廣告投入,使得二者拉開了與國內其他競爭對手的差距。 但這同時也暴露出58對流量過度依賴的癥結。有業內人士透露,除電商、團購、網游之外,分類信息網站是搜索引擎公司的第四大收入來源,每年用于“流量購買”的投入達數億元。不止58同城,分類信息網站如果要保持流量渠道的通暢,勢必每年要維持一定量級的費用投入。信息分類網站是一個流量聚合和分發的平臺,如果不能吸引大量的用戶使用58同城,自然就談不上將流量變現。可是如果你的網站沒有海量的信息,誰又會來呢? “但這是否會成為這些網站盈利能力的軟肋?人們只能看后面幾年的財報才能得悉。這也是考驗一個公司真正運營管理能力的關鍵:如何控制營銷成本,以及如何增強產品的黏著度。”上述業內人士分析道。 從趕集挖角 如果說學大對姚勁波還有什么遺產,那就是做58同城這個網站的時候,他決定只身前行。賽富亞洲基金的羊東通過一篇報道知道了58同城,當時的賽富亞洲還叫軟銀賽富。羊東按照58同城網站上的電話打了過去,前臺說“稍等”,然后她轉告姚勁波說“有個叫軟銀的先生找你”。姚勁波與羊東第一次見面就基本談定了投資金額和比例,然后他馬上去注冊公司,第二次見面就簽訂了融資合同。羊東也成了姚勁波最早的機構投資人。 其實,58同城最早意義上的創始人也有三個,蔡文勝以及原來SP 時代樂樂互動的創始人林先珍。“三個人能力都很強,都具備獨干一番事業的能力,但是姚勁波對分類信息這個東西最興奮。”羊東說,所以后來蔡、林二人逐漸淡出58同城,但依然在董事會上。當然,姚勁波從一開始所占的股份就是最大的。 他后來反思,之所以早期58同城發展太慢,是因為沒有用最好的人。“我一定要知道,在我的視野范圍內,最好的人在哪里,然后我就去拉這個人回來。”陳小華就是被他在2007年從競爭對手趕集網那里挖來的。這個此前在媒體視野中默默無聞的陳小華其實是分類信息市場戰爭的關鍵人物。他是一個SEO 骨灰級的專家,這在一個靠流量取勝的商業模式中,成為節點人物。而姚勁波也確實花了大力。 有天下班,陳小華接到姚勁波的電話,非要約他見面吃烤肉,于是他就來到北京惠新中街的金漢斯。姚勁波邊吃烤肉,邊問陳小華,分類信息網站這個事情到底該怎么辦?陳小華心里直嘀咕,你是我的競爭對手,怎么能問我這種問題?他就勸姚勁波,你把黃頁那部分業務做好就行了,這塊做好收入也能有個幾十億,因為你們公司人多,地推能力強,我原來也做過,你好好干。 “其實我當時的意思是說,你們租房、招聘這塊,已經干不過趕集了。”陳小華說。 沒多久,陳小華在地鐵上又接到姚勁波的電話,“我過生日,以私人的名義請你來唱個歌。你看你是湖南人,我也是湖南人,過個生日你總得來吧?K個歌有啥啊?”陳小華拗不過,只好前往。到了才發現,58所有的高級經理都在包房里。K完歌,陳小華就直接把姚勁波的電話給屏蔽了。 一個月后,陳小華在趕集網位于清華科技園的創新大廈上班,辦公室的分機突然響了。“我是姚勁波,我在你們樓下。你要是不下來,我就去你們公司把你找下來。”陳小華一聽,競爭對手的老板來找我,這還了得。等他一下去,姚勁波就直接把他拽進車里,“走、走,我帶你去個咖啡館。” 姚勁波為了說服陳小華,甚至動用了自己在站長圈里的資源。陳小華以前的老板也是他的說客,“你怎么不幫助自己圈內人啊?”回到熟悉的圈子,是陳小華自述答應加入58同城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上市的招股書上,IPO前,除姚勁波(持股27.9%)外,公司其他主要股東分別為華平投資(持股25.8%)、軟銀賽富(持股20.5%)、DCM(持股16.6%)、管理層及員工(持股9.2%)。陳小華持股約1%,按照上市首日的市值,他已躍升為千萬美元富翁。姚勁波在重要的投資人會議上都帶著陳小華,昭示著陳小華在公司的重要地位。 流量為王 陳小華也確實證明了自己的商業價值。2007年左右,58同城、趕集網、百姓網三家的流量相差無幾,大家還處于四處圈用戶的原始階段。所以,流量從哪里來是頭等大事。汽車之家的創始人李想,當時也在天天琢磨如何找流量。 姚勁波把陳小華找過來,也是要先解決58同城流量的問題。陳小華說,他用了半年時間讓趕集超過58,又花了8個月使58反超。 陳小華和李想使用的手段如出一轍,那就是通過搜索引擎給自己帶流量。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你搜所有汽車的時候,汽車之家提供的信息都排前面,以后你自然會先去點擊他們的網站,這是一件舉重若輕的事情。 58同城所在的分類信息網站沒有這么直接的產品,但道理上是相通的。他們抓住十一、春節這種重要節日,根據網民的搜索習慣做出相應的產品。那幾年帶給他們最大免費流量的就是火車票轉讓服務。而對于當時每天只有幾萬流量的分類信息網站來說,春運期間每天80萬的流量是相當令人眼饞的。 58同城在每年10月就成立項目組開發春運期間火車票轉讓的產品。姚勁波要求用戶在搜火車票、列車時刻表的時候,58同城的鏈接必須排在前列。只要能“上位”成功,一天就有20萬的流量。沒有現成的列車時刻表,就通過人工編輯改別的產品、改數據;沒有票源,就把所有貼吧上的票都轉到58的平臺上來。他們還做過奧運會門票轉讓的產品,一天也做到過100萬的流量。這被他們稱之為“搶鏡”,奧運會多少年才一次,稱得上是一票難求。 當時他們只有一個想法,沒有比火車票出手速度更快的東西了,一天有1萬張票,當天就能成交1萬次。58同城內部流傳的一句話是,分類網站一輩子都找不出一個火車票那樣好的產品。就好像奧運會、世界杯對于新浪體育的意義,不抓住那個點,你的影響力就要大大削弱。春運高峰時期,每天有200萬的用戶訪問58同城,一個春節下來,差不多有一兩千萬人用過58同城的產品。不過,鐵道部12306網站推出后,火車票轉讓也就沒有市場了。 地推的力量 在58同城成長的過程中,除了流量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關鍵因素——地推的團隊。在58同城的平臺上有兩端,一端是用戶,一端是商家。這兩者代表了市場經濟中的供需雙方,哪一方失衡,都會導致這個平臺的坍塌,所以要永遠保持雙邊共同發展,否則這個閉環是無法完成的。姚勁波說,他開發客戶晚于挖掘用戶,“我先把水養起來,把用戶量做起來,讓商戶免費來用,在效果足夠好之前,我完全不收費”。 58同城有3000多人的線下銷售團隊,俗稱“地推”,他們負責把線下的商家搬到線上來,不但幫助完成平臺的閉環,而且解決信息來源問題。這部分商家也是58同城流量變現的主要來源,他們大部分是房產中介、搬家、家政、裝修公司等,對互聯網使用不太熟練,甚至很多人沒用過電腦。而且他們認為一年收我幾千元,你總得派個人來。他們的心理是,見到人,再和你簽約。 姚勁波熟悉他們的作戰方式,甚至能找到這些人的根據地。拿北京的搬家公司來說,他們基本匯聚在海淀的西北旺,而且大部分人都來自一個地方,定期交流、分享做生意的經驗,打聽別人從哪里找的客源。所以,搞定其中一兩個,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砸倒一大片。 正因為長期服務這部分商家,所以58同城一直以來發布信息的方式都足夠簡單,也足夠快捷。曾經一度在58同城發布信息不需要登陸網站,只需要發送短信到一個指定的號碼,就有人幫你把信息上網。 這也是58同城的用戶界面幾年保持不變,甚至讓人覺得過于粗糙、丑陋的緣故。盡管很多人會像張紹剛一樣抱怨,但姚勁波對于首頁格式的更換異常敏感,甚至哪一個詞條位置的變動都要經過他的允許。“用戶的習慣不要去改變,他長期上58同城,瞇著眼睛都知道,租房在這個位置,用戶會記位置。他到58同城不是來逛的,不是來欣賞你的美術,他是要解決問題的。” 服務中小商家與所謂的大客戶不盡相同。服務好,自然有口碑幫你拉來更多的商家。但是一旦有人在58同城受到傷害,也會產生群體的負面效應。“大客戶你可以忽悠他,說行業地位、品牌形象。但是這對中小客戶沒用,他在你這兒一個月花了1000元,就要掙回來2000元,一旦沒有,他會立馬走人。”姚勁波說。目前,58同城的會員費和在線推廣費用是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學費 8年中,和很多創業者一樣,姚勁波也交過學費,所幸,他有充足的資金能夠支撐,幾個投資人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58同城起步的年代,分類廣告的天下還是屬于地方上的各大報業集團。所以,姚勁波也曾經想通過DM雜志的方式謀得一席之地。羊東對這個事情不太同意,如果還做線下,那就說明做線上的58同城沒多大意義了,但他也沒攔著。后來的事實證明,做DM雜志這條路,姚勁波沒有走通。 后來是團購。58同城切入團購是2011年,正是模式如日中天的時候。當時董事會成員對這個決定有些異議,“團購到底適不適合58同城來做?已經有很多家公司在里面,一片紅海,你為什么還要進去?”但姚勁波的想法是,自己能力足夠強,別人可以做,我為什么不可以做?看到他這么強硬的態度,董事會雖然不太同意,但也沒過分制止。 因為有了團購業務,所以58同城的例會不得不專門留出一個環節來討論這件事情,姚勁波的精力已經被嚴重分散,而整個市場的發熱程度卻幾乎快出現失控的局面。其間,董事會也有人勸他們收手,但是沒有出現嚴重沖突,是因為“勁波雖然團購做得不好,但是本業做得挺好”,林欣禾說。 差不多一年后,姚勁波意識到,僅拿出5%的精力,即使資源再豐富,也拼不過美團這樣的專業公司。“團購拖累了我們,當有一天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決定把它關掉。一個創業公司甚至是大公司最好只有一個循環。”所以,2012年年中,58決定暫停團購業務,而現在用戶能看到的58團購實際上是由第三方在發布內容。 “8年你會經歷很多事情,你會做很多決定,這里面有些決定是對的,有些決定是錯的,有些決定是讓你事后非常悔恨的。因為面對一些事情你必須考慮,你要挑戰你的極限。”現在他自述會更多地依賴團隊,當他做出一個決定之后,不會立刻去實施,而是延緩兩個星期,和團隊反復確認沒有問題之后再拍板。 “原來覺得要抓所有的時機,速度是一切。現在更多是覺得,不走錯方向、不踏錯節奏,可能是更關鍵的。”姚勁波說。 莊辰超:另一個“05級畢業生” 緊隨58同城之后,去哪兒網也于美國時間11月1日在紐約股票交易所掛牌上市。IPO前持股比例為7.23%的創始人莊辰超成為資本市場造就的又一超級土豪。 還在北京大學電子系讀書的時候,莊辰超就和同學創業,做了一套搜索軟件,并成功找到百萬融資,最后賣給了Chinabyte。那時候還沒有Google,這款搜索軟件對于莊辰超來說就是一次賺錢的機會。莊辰超很早就以技術聞名,去哪兒聯合創始人戴福瑞這樣評價:“跟他說話,你會覺得面對的是一部高速運轉的計算機。”莊辰超的夢想是,尋找“建立一個舉世通用的商業模型,在全球范圍內獲得商業成功”的機會。 1999年7月,莊辰超和戴福瑞一起創立體育網站鯊威體壇,鯊威體壇一度與新浪體育齊名,創立一年就被李嘉誠旗下的TOM集團收購,賣了1500萬美元。 2005年,莊辰超因為看好垂直搜索,再次做起了搜索引擎,創辦去哪兒網。那時Google已經上市,百度也即將上市,競價排名作為新的廣告商業模式已經得到肯定。莊辰超和戴福瑞覺得,在線旅游行業需要一家只提供中立客觀信息的服務公司,可以利用競價排名模式,搜索到最便宜的機票,提供給消費者。當時攜程已經上市,很多人認為挑戰攜程是不可能的。但是很快,憑借更好的搜索技術和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去哪兒積累了一些用戶,并逐漸切分出了一些不提供送票服務和呼叫中心服務的廉價機票代理商的生意。 2011年6月,百度戰略性投資去哪兒3.06億美元,成為去哪兒最大股東,持股比例高達62.01%。這是中國在線旅游市場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投資。此前,去哪兒曾獲得紀源資本、梅菲爾德風險投資、金沙江創投和特納亞資本的三輪共計2700萬美元投資。 據國外調研公司Hitwise發布的旅行類網站訪問量數據顯示,2013年1月份去哪兒網的訪問量僅次于12306,排名中國在線旅游網站首位。盡管曾因強推酒店TTS在線交易系統遭到合作OTA的集體抵制,但風波過后,除藝龍(21.25, 0.05, 0.24%)外,大部分的OTA都逐漸恢復了和去哪兒的合作;一度視去哪兒為自己“死對頭”的攜程,在梁建章回歸后,也在試圖和其建立合作。成立不過八個年頭,去哪兒網已經奠定了在在線旅游行業的江湖地位。 面對已經在美上市的攜程網(53.09, -6.10, -10.31%),去哪兒的招股書里特別強調其與攜程的五個不同:一是商業模式,去哪兒網是在線搜索模式,技術導向型,攜程網是代理商模式,在線及呼叫中心相結合的模式,著重用戶服務;二是收益模式,去哪兒包括CPC/CPS,P4P/CPT廣告等模式,攜程則主要是傭金模式;三是信息覆蓋的全面度,去哪兒有1240余家OTA合作,展示5萬多家酒店與機票直銷產品,攜程則僅一家OTA;四是在線預訂率,去哪兒網是100%,而攜程為55%;五是員工數量與構成,去哪兒網員工數為1699名,攜程約1.9萬名員工,其中包括1.09萬客戶中心人員。 除了去哪兒創始人,莊辰超還有一個很少被提及的身份,就是天使投資人。莊辰超目前已經公開的投資項目,分別是美麗說和融360:一個和購物相關,一個和借貸相關。這兩家網站與去哪兒的最大共性,都是圍繞流量和信息聚合做生意。去年騰訊4000萬美元投資美麗說,據說莊辰超就小賺了一筆;融360與百度達成合作,應當與莊辰超從中周旋不無關系。 “莊氏”方法論 創辦去哪兒和投資美麗說、融360,莊辰超有一以貫之的方法論:在一個信息高度分散的行業,通過技術手段把信息聚合并呈現為相對“標準化”的產品,為B端(商家)和C端(消費者)提供最優的解決方案。 流量的思維。去哪兒WEB端對百度的依賴眾所周知。美麗說也要靠第三方來給自己導入流量。融360流量的獲取也很重要。 平臺導購的邏輯。既然三個網站均需要獲取流量,自然就需要把這些流量傳導出去,以好變現:去哪兒傳導給OTA,美麗說傳遞給淘寶客,融360傳遞給了信貸機構。用戶到這兒來,網站把他們帶到想去的地方。 信息聚合商。通過技術的手段,對行業的信息流形成有效、實時的整合,讓這些信息產生最大的價值。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