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通訊員 程萬)在贊比亞中部省和南方省的森林交界處,一條幾百公里的大道似巨龍蜿蜒騰飛,盤旋在高山長河,穿越高原盆地,橫跨贊比亞國家森林公園,承載著200萬卡富埃盆地人民的夢想,成為贊比亞中部省、南部省互聯互通的“黃金通道”。中建博茨瓦納公司的項目建設者們在這里書寫著一段段奮斗者故事。 讓“攔路虎”變成“紙老虎” “以前我們去一趟城里步行要走上一天,現在坐汽車只需兩小時,今年種的玉米可以賣出去了”,森林內道路貫通后,位于森林中部伊拉族的農民薩卡拉激動萬分。薩卡拉口中的道路就是贊比亞卡富埃237公里道路項目(簡稱“237項目”),該公路總長 237 公里,其中有104 公里跨越原始森林,道路修通前,能在原始森林中暢通無阻,他想都不敢想。2017年8月開工以來,280余名來自中國、贊比亞、津巴布韋、博茨瓦納的中國建筑建設者戰天斗地跨天塹,用智慧和堅守讓中建藍在贊比亞原始森林中綻放光彩,打通當地百姓的夢想之路。 “壓實路基,沙子必須有足夠的含水量”,而贊比亞的氣候讓項目經理陳小波皺起了眉頭。“一到雨季,整個森林很快就成了沼澤地,各村莊相互隔絕,根本無法施工,旱季是道路施工的黃金期,但水又成了‘奢侈品’,當地嚴重缺水,想要有現成水源取水施工就成了天方夜譚,施工一度難以推進,”陳小波說,經過討論,項目團隊決定“開源”,通過多次走訪動員,克服多重阻力,最終在當地民眾的幫助下,項目在森林中打了5口大水井。當泉水從地底涌出,在場所有人都如釋重負,村民更是喜笑顏開,水井不僅為施工提供了便利,更為村民往后的生活尋得了新的優質水源。 “水源問題解決了,但很快清場和運土問題又來了”,生產經理校二坡說到,按原計劃施工,要經過多片沼澤地。從4月到10月是最佳施工期,然而沼澤會嚴重影響到分段施工,同時回填量也非常大。項目通過與工程師及業主的多次研究和實地踏勘,政府同意項目調整施工路線,避開大量沼澤地,修路方案的變更,為項目分段連續施工創造了更為有利條件,節省工期超過40余天,創效約80余萬元。另一只“攔路虎”是:項目局部回填土方最深達3米,加上50 公里的運輸距離,回填土方難度增加,工期有延誤的風險,為此,項目團隊聯系了當地三家土方公司同時作業,半年來大家通宵達旦,最終在雨季來臨前完成計劃路段的修筑任務。 氣候、缺水、運輸、工期……項目團隊擰成一股繩,讓困擾在施工道路前的“攔路虎”一一變成“紙老虎”。 “90后”的成長與擔當 2018年10月,中建博茨瓦納公司負責人到項目現場檢查,意外被一群大象攔了去路。途中一頭3米高的非洲象擋住了皮卡車,大象用鼻子敲打了車身,大家只能屏息等大象走開,所幸最后人車都無大礙。 在贊比亞國家森林公園內,除了大象,還生活著獅子、野牛、豹子等野生動物。項目施工幾乎是與這些猛獸為鄰,需十分警惕,為避免發生意外,項目在危險區域都設置了標識牌,拉起警戒線,每天進行安全教育和巡查,在道路兩側隨時準備車輛,做好撤離預案。 年僅25歲的董雪楓大學畢業就來到237項目,兩棟夾板房,樹枝做成的圍欄掛上彩條布就是他和同事的臨時營地,到晚上蚊子成群,還可能傳播瘧疾,大家只能靠著蚊帳和篝火驅蚊,即使是炎熱的夏天,晚上加班依然穿著長袖。森林里信號差,打電話只能去駐地旁的小山頭,離最近的小鎮有50公里…… “面對如此環境,如何堅持下來?”董雪楓說,“贊比亞總統倫古曾親臨現場作開工動員,項目承載著200萬卡富埃盆地人民對外面世界的渴望和夢想,我們在這里搞建設,展現的是中國青年形象,必須要有責任感,雖然曾經也有過當逃兵的念頭,但最終踐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使命感讓我決定留在這里。” 在項目鍛煉了近一年,踏實上進的董雪楓已經能自如面對日常生活,工作上也獲得了項目大家庭的認可。艱苦的生活條件造就了員工堅韌不拔的品質,237項目團隊僅用時6 個月,完成了104公里原始森林的清場、路床及回填工作。也正是這樣的工作生活條件,“90后”小伙們才能迅速褪去校園的稚嫩,成長為有擔當敢作為的優秀人才。 搬磚工變身技術能手 在壓路機的轟鳴聲中,精神頭十足的贊比亞籍員工伊萬斯正忙著修理設備,他一臉專注,仿佛在雕琢一件藝術品。在237項目工作后,他不僅學會了開鏟車,電焊、修電機等對他來說都不是難事。此外,他不僅自己進步,還帶領當地人掌握技能,教他們電焊和修理技術,儼然是一個有著豐富工作經驗的技師,誰也不會想到一年前他還只會搬磚。 2017年6月,項目從當地組建了施工隊伍,伊萬斯成為第一批工人,這也給當地百姓提供了就業機會。剛開始伊萬斯只是跟著工長做些力氣活,慢慢陳小波就發現他的不同,在現場伊萬斯每天都有問不完的問題,施工、開車、修設備,只要不懂他都會問。 在項目的培養和自身努力下,一年間,伊萬斯從搬磚工變成修理工,從修理工變成司機,如今他已是項目鏟車司機兼碎石場負責人,并且帶出了6個徒弟。在他的鼓勵下,萊納德從力工成長為技術工,帕斯科成為了道路班組的負責人……伊萬斯和他的同鄉組成的勞務隊通過歷練,已成長為一支具有機械操作和修理能力的技術隊伍。雖然離能獨立建設道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從力工到技術工的轉變是他實現夢想邁出的第一步。伊萬斯說:“感謝中國建筑,237項目是我們贊比亞的夢想之路,也是我的幸福路、致富路。” 一年半來,非籍員工了解了中國文化,感知了中建精神,非籍員工的成長也如237項目建設一樣,不斷提速。同時,非籍員工工作能力的提升,也為“巨龍”騰飛提供了更大動力。 237 項目是卡富埃融入“贊比亞中心”打開山門走向城市的黃金通道,對當地經濟發展具有劃時代意義。如今,237項目已經走出森林,進入第二個施工階段。這條盤踞在非洲東南部的“巨龍”正在蘇醒,不久后必將昂首騰飛,盤旋在非洲廣闊的土地上。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