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家庭農場”概念首次出現。“我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會成為肥鄉縣第一位‘農場主’,我一定會好好干,把家庭農場經營好!”近日,肥鄉縣郭家堡村種植大戶李開印手里拿著剛從工商局領到的“家庭農場”營業執照,成為全縣第一位“吃螃蟹”的人。
“種植大戶”變身“農場主” 郭家堡村位于縣城北部,是遠近聞名的蔬菜大棚種植專業村,近年來,該村依托臨近縣城和青紅高速公路服務區的優勢,自發建立起蔬菜批發交易市場,每天往來拉運蔬菜的車輛絡繹不絕。現年43歲的李開印已經種植蔬菜大棚15年,由于肯吃苦,善鉆研,李開印家的蔬菜一上市就會被搶購。“幾年前,我就覺得分散的土地種植模式太浪費人力、物力了,所以就一直琢磨著承包幾百畝地,大干一番。”不善言談的李開印雖然是個地地道道的“莊稼人”,但卻很有“心思”:只要打開電視,他必看新聞頻道,每天的新聞聯播,也是他的“必修課”,中央只要一開大會,他會孩子般的準時守在電視機前,國家的哪項新政策一出臺,他總是第一時間獲知。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家庭農場”的概念后,李開印從媒體上了解到這個信息,便有了注冊“家庭農場”的想法。夏收后,他開始籌備,在陸續流轉土地200多畝后,便向當地的工商部門遞交了申請材料。“成立了全縣第一家‘家庭農場’,有了這個合法的身份,干起來會更加得心應手,我一定要大干一場。” 一份土地兩份收益 “以前種地,收入也不強,現在把地轉給了農場,除了穩定的流轉收益,我還能在這里打工,再多一份收入。”正在家庭農場忙著搭建蔬菜大棚的村民李文慶告訴記者,家庭農場所流轉的土地并沒有改變各家各戶的所有權,這讓他們吃下了定心丸。現在,除了每年每畝1200元的租金,他一個月打工還能掙兩三千呢。 日前,李開印的“家庭農場”已建成3個日光溫室大棚,每個大棚占地10畝,種植西紅柿、絲瓜、辣椒等反季蔬菜,預計春節前后上市,可實現經濟效益近200萬元。“為了增加鄉親們收入,我們優先雇傭將土地流轉出去的農民,讓他們在家門口自己的土地上打工。”正在大棚和5、6個村民梳理西紅柿幼苗的李開印說,他們引進的西紅柿荷蘭218是進口品種,不僅具有硬度高,果型好、口感鮮,還易運輸、耐貯存。 李開印的溫室蔬菜大棚每個凈種植面積達4000多平米,至少需要4、5個工人才能忙過來,這樣算來,等所有大棚都建成后,他的家庭農場大約需要雇傭100余名“蔬菜工人”。 為了保證農場蔬菜的品質和綠色健康,李開印除在品種引進、科學種植、選用有機配方施肥外,還加強農超對接,與邯鄲陽光超市、美食林集團等大型超市聯系,暢通“農超對接”綠色通道,加快流通,降低成本,使早晨還長在地里的新鮮蔬菜,上午就擺上超市的貨架,中午就端上居民的餐桌。“下一步,我準備進一步擴大規模,再流轉土地1000畝,讓村里更多閑雜沒活的農民來我的農場打工,共同發家致富。”李開印信心滿懷地說。 做好服務保障土地流轉 據了解,隨著開印家庭農場的注冊成功,日前,肥鄉縣在工商局登記注冊的“家庭農場”已經有5家。 縣農工委常務副書記李學峰告訴記者,該縣創新完善龍頭企業帶動、“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社土地流轉運作、種養大戶流轉土地和政企合作等多種土地流轉模式,日前已累計流轉土地面積14.3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24.8%,其中規模流轉11.7萬畝,占土地流轉面積的81.8%。“家庭農場可解決農業經營規模小、效益低的問題,有助于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李學峰表示,他們將積極扶持像開印農場這樣的土地流轉大戶,千方百計給他們提供政策和信息等方面的幫助,激勵他們發展壯大,走規模化發展的道路。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