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記者 鐘瑩 中國傳媒聯盟 據 商界在線 訊:在剛剛結束的國慶黃金周,國內許多城市的居民關心的,不是如何躲避各大高速的擁堵盛況,而是如何在接踵而至的樓市限購政策中,分得一杯羹。 短短七天,20座城市的調控文件呼嘯而來,10月8日晚間,上海、南昌也再次接連出臺“限購令”。各城市新的規定,都提高了購買住宅時必須的首付比例,又對已購買住宅的人再次購買做出限制,遏制房價過快上漲,打擊投資性炒房行為。 而在去年,各地還在比拼放松限購條件。 前幾年房地產過度開發,使很多地方早已超過當地需求,導致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嚴重過剩。因此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房地產去庫存政策,本意是降低三四線城市的商品房庫存,沒想到出臺政策的指向性不明確,使得一二線城市也施行了政策寬松的購房條件,讓資本一下子找到突破口。
投資者們一窩蜂地擁進一二線城市。使得這些城市的房地產呈現“漲價去庫存”的景象,這也是今年房地產最為顯著的特征。于是,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核心城市去庫存目標基本實現,但房價卻一路狂飆猛進;三四線城市的房價卻持續低迷。 其實,房地產市場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供求是否平衡,只有搞清供求關系,房地產市場才能健康發展。 房地產買方的需求分為四類:第一類是投資需求;第二類是資金富足的可支配收入者;第三類是普通消費者的貸款買房需求,即剛需,是目前購房群體中占比最大的一部分;第四類是資金不足買房者的投機需求。 如果購房需求以可支配收入和普通貸款可還款的剛需為主類,那么市場是可以在正常軌道下維持下去的。但如果購房需求中,不理智的投機者占比達到一定程度,市場風險就會加大,房價越容易偏離正常軌道,也就產生了房產泡沫。當這個泡沫膨脹到了臨界點,房地產市場很可能出現崩盤。 從需求端來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供給端存在問題。我國房價為什么始終沒有辦法有效抑制其升溫? 在記者看來,問題就在于,目前我國房產供求關系十分不清晰。如果是供給小于需求,那么屬于賣方市場,只會出現供應量緊張這類問題,價格只會上漲,但這種上漲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市場已經是供給大于需求了,那么存量房就已經進入“浪費”狀態,最終形成地產市場的產能過剩。產能過剩下的價格偏離,是一種非正常引導,又會誘使非正常供給持續增長。一旦經濟出現波動或者人口老齡化達到一定程度,投機者高價買入的房子無力償還貸款或無法順利變現時,房地產市場的產能過剩就會大面積集中爆發,進而造成房地產市場的崩盤。 如今的限購令是不是政府在終結這輪房市的暴漲,引導資金流向三四線城市去庫存?如果是這樣,那么三四線城市樓市的春天是否會來臨了呢? 其實也不見得。 記者看來,其一,三四線城市居民雖有住房剛需,但大部門居民卻缺乏支付和購房能力,政府的稅費補貼對于超出他們購買能力的房價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這部分購買需求只是潛在需求而非有效需求。 其二,如果投資者在三四線城市買房,看么看中的就是樓市的升值空間。很明顯,三四線城市的商品房因為配套設施不全且市場集中度不高,升值空間很難超過一二線城市。精明的投資者們,或許并不一定要把這塊寶壓到三四線城市上。 失去了購買需求和投資的三四線樓市,將仍然不是一塊香餑餑。 那么目前來看,閑置的資金將會去哪兒呢?經過2015年的牛市,股市已經呈下行狀態,再加上制造業低迷,資金想要尋找出路,獲得較高收益,房地產自然還是成了不二首選。如今,市場上龐大的資金既不入股市,又不入樓市,是否仍在為下一輪房價的暴漲積蓄能量?
房價的關鍵在于,供給端和需求端中,誰問題更嚴重。只有搞清這一問題,對癥下藥,房地產市場才有可能健康發展,否則只能是立桿見影,但治標不治本的事實仍在。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22305878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