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點聚焦]專家談新常態下河北如何實現創新發展
中國傳媒聯盟 據 城鄉時空 訊:在巨大的環保壓力下,河北經濟要發展必須走轉變生產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路子,而要走好這條路,必須要依靠科技創新。我省該怎樣進一步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實現創新發展、綠色崛起? 3月20日下午,由河北省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辦,燕趙都市報(網)承辦的《熱點聚焦》2015年第2期(總第13期)在線訪談如期舉行,河北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院院長李海瑞,河北省省委政策研究室助理研究員蘇哲,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獲得者、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總農藝師、谷子研究所所長趙治海做客燕趙都市網,共同關注新常態下河北如何實現創新發展。 科技發展的核心要素是創新 “科技發展的核心要素就是創新,沒有創新,就不能推動科技發展。”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趙治海對“創新”有著自己的理解,“不一定每一個人都得發明一個沒有的東西才叫創新,利用現有的知識、機遇和技術組合成一種新的、能發揮更大作用的技術也是創新,這樣才能使全民創新。” 趙治海舉例說,谷子在解放初期種植面積1.5億畝。但是后來衰退了,就要改良它的品種。目前,張雜谷大田生產一般畝產400公斤至600公斤,最高畝產810公斤,創造了世界谷子單產的最高紀錄。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創新和其他經濟活動一樣,需要許多要素的支撐,支撐有力,創新速度就快,成果就多;反過來,就會創新乏力。 趙治海認為,長期以來,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要素主要包括體制機制、為科研的服務還不到位等方面。“現有的管理機制不能最大限度地釋放科技創新的活力。”趙治海說,在現有的體制格局下,往往會形成政府依靠法律、政策及其他行政手段,單向度地對科技事業進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會制約創新的發展。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科技部部長萬鋼就科技改革與發展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說,2014年底,國務院頒發了《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這場被科技界視為科技體制突破口的改革,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科技項目的具體管理由專業機構負責,政府各部門不再直接介入項目具體管理。趙治海說,“這樣會在一定程度上激發科技創新的活力。”“創新在主觀上來說,需要自信心,但在客觀上,需要借助高端的儀器設備。”趙治海說,目前,盡管政府部門對科技創新工作越來越重視,但在現實情況中,科研的條件還是有待提升。 激活創新要素,促進合理流動 “從科技方面講,創新要素主要包括技術、人才、資金、信息、平臺等重要方面。要推動創新發展,關鍵還得激活各類創新要素,并使之合理流動。”李海瑞說,河北還不是科技強省,關鍵是在創新要素流動上還存在許多體制機制障礙,要破除影響創新發展的要素瓶頸制約,必須加快科技改革,“讓政府之手‘穩下來’、市場之手‘活起來’、科研人員‘動起來’、創新主體‘強起來’、成果轉化渠道‘通起來’。”“加快建立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李海瑞建議,要完善企業出題、政府立題、協同破題的技術創新組織模式,推行項目來自市場需求、成果交由市場檢驗、績效通過市場評估、財政支持由市場決定的決策方式,企業愿意干、政府就支持。“實現70%的研發投入出自企業、70%的研發機構建在企業、70%的發明專利源自企業、70%的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完善人才評價和獎勵機制,強化創新發展的人才支撐。”李海瑞表示,著力推進創新項目評審、成果獎勵和人才評價改革,研究制定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標準和操作辦法,建立“以產業化為導向、以績效論英雄”的人才評價制度,最大限度地調動科技人員創新的積極性。“著力破除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制度障礙,促進資本化、產業化。”李海瑞表示,還應強化科技創新績效考核,發揮科技創新績效考核的導向標和指揮棒作用。 降低門檻,形成寬松的創新創業環境 科技創新要轉換成生產力,就必須和市場主體、生產經營活動相結合。 談到怎樣增加和壯大市場主體時,蘇哲認為,要降低門檻,多松綁,形成寬松的創新創業環境。放寬科技類中小企業的設置條件,除了國家明令禁止、限制經營的行業和商品外,不能在投資方式、經營規模、企業形式、經營范圍等方面進行復雜的限制,進一步簡化行政審批程序,該下放的下放,該取消的取消。“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支持,讓創新人才真正扎下根來。”蘇哲說,尤其對領軍人才和高端人才在辦理工作調動、戶口遷轉、工商注冊等方面要開辟綠色通道,并在住房、醫療、社會保險以及子女入學等方面積極提供幫助。“解除這些人才的后顧之憂,讓他們真正能塌下心來,干事創業。”“對孵化器的優質項目提供金融支持。”蘇哲說,應加快發展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組建創新型中小企業擔保集團,積極引進各類金融機構入駐河北,鼓勵股份制銀行到市縣設立一些分支機構,鼓勵這些金融機構設立中小企業的信貸部門,并在現有管理模式下簡化信貸手續,提高金融服務的水平。 產學研必須跟企業進行合作 “科技成果只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實現它的價值。在將科技創新落到增加和壯大市場主體上,產學研合作是促進科技進步與創新的必然途徑,也能提高產業競爭力。”趙治海說,產學研必須跟企業進行合作。企業是一面放大鏡,可以將科研成果進行轉化,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合作模式。 趙治海說,他們和河北巡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建立了合作,由企業負責推廣張雜谷的種植,他們則負責技術指導。“在所有的公司里,我都沒有股份。企業也完全把張雜谷的成果當成自己的‘孩子’去養,也使我們的價值得到了最大可能的體現。” 同時,企業也必須轉變觀念,及時將需求與問題反饋給科研人員,以便科研人員更好地獲得信息。“企業一開始就要參與科研研發,而不是只拿科技成果去轉化。”趙治海說。 全省將實施三大科技工程 “目前我省創新能力低,關鍵是企業創新主體規模小。”李海瑞說,下一步全省將實施三大科技工程,加快培育壯大企業創新主體。 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倍增工程。按照畫好產業發展地圖、抓好產業鏈創新、促進產業垂直整合的思路,著力在新能源、高端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領域,培育一批新的增長點,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力爭今年達到15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突破1800億元。 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工程。以規模做大、實力做強、結構做優為三大目標,按照苗圃、雛鷹、科技小巨人三個培育階段,抓好孵化、創辦、引進、轉型、提升、壯大六個一批,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爆發式增長,力爭今年達到2.5萬家。 實施知識產權“三優”工程。加快培育一批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百項優質專利品牌產品和優秀知識產權人才,推進專利質押融資,探索專利保險試點,建設一批知識產權品牌示范服務機構,促進企業創新發展。 打造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 “在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創新能力弱是河北的最大短板。”李海瑞說,在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中,要立足于共建、著眼于共享,以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為重要載體。“應共同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李海瑞說,圍繞三地共同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借助京津研發優勢,在鋼鐵升級、科技治霾、新能源汽車跨區域推廣、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等方面加強科技合作。“共同打造一批區域創新高地。”李海瑞說,把園區建設作為聚集先進生產要素、促進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支持各地開展合作共建。加快推進白洋淀科技城建設,將其打造成為京津保科技創新金三角的戰略支點。 李海瑞還建議,共同設立一批成果轉化基金,共同發展一批技術交易市場,共同組建一批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共同推進一批創新政策實施。 搭建京津冀科技合作平臺
“組建京津冀產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蘇哲說,河北作為鋼鐵大省,鋼鐵產業轉型升級應該說是最迫切的,特別需要京津的技術支持,“產業協同創新中心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個重載體,可以推動現有的傳統產業向縱深發展。”“突破種種界限和體制障礙,實現信息共享。”蘇哲說,當前的經濟發展已進入了大數據時代,信息資源是非常關鍵的基礎要素。可以爭取突破區劃部門行業的界限和一些體制性的障礙,共同建設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信息技術設施。比如,共建一系列的大數據共享平臺,搭建京津冀農業物聯網平臺等等。蘇哲還建議,要探索建立公共服務改革試驗區。可以選擇在環京津周邊的一些縣、區建立跨區域的公共服務改革試驗區,由國家的相關部委牽頭,以教育、醫療、衛生為重點進行改革,探索京津冀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路徑。“共同搭建京津冀科技合作平臺。”蘇哲說,要徹底改變京津冀三地科技資源條塊獨立、各自為政的狀態,就要以共同建設研究院、共建發展基金等形式,實現京津冀市場對創新資源的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