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時評:工會維護職工勞動經濟權益是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 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工網特約評論員 聞言 據中國工會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傳組在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的消息,過去五年,各級工會積極做好源頭參與工作,有力推動勞動法制健全完善。在這五年中,各級工會積極履行職工利益代表者維護者職能,加大源頭參與力度。與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相關委辦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重點參與了《勞動合同法》等數十部涉及職工權益的法律法規規章和司法解釋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在這五年中,地方工會參與制定的地方性法規1261件。現在,勞動法律體系已基本完成,工會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基本實現有法可依。 勞動關系是最基本的社會關系,勞動關系矛盾也是社會利益矛盾最基本的表現形式之一,工會作為黨和政府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紐帶,協調勞動關系是工會的天然職責。作為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工會從產生之日起,就把維護工人權益作為自身的神圣職責。工人之所以組織和參加工會,其最基本的出發點和要求就是希望工會能維護他們的正當權益。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工會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就會失去職工群眾的信任,更談不上發揮黨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特別是在勞動關系呈現多樣化、復雜化的今天,工會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作為勞動者代表,在新型勞動關系建立和運行過程中的作用必將隨著市場經濟秩序的自發調整而日益突出。工會發揮自身作用,積極協調勞動關系,促進和諧勞動關系建立,將有利促進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健全完善,推動經濟、政治、社會協調發展、整體推進。 伴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急劇轉型,職工的利益訴求日益增多,勞動關系矛盾愈發復雜多變,特別是農民工、勞務派遣工、靈活就業人員等的權益面臨新問題,一直以來,各級工會圍繞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立足于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基本職責,在化解勞動關系矛盾中做了大量令人矚目的工作。然而職工合法權益的內涵十分廣泛,包括勞動經濟權益、政治民主權益、精神文化權益和社會權益等多個方面,而在諸多權益中,以勞動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為主要內容的勞動經濟權益又處于最基本的地位,它與職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是廣大職工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同時也是職工其他各項權益實現的重要基礎。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最首要的,就是要切實維護好職工群眾的勞動經濟權益。 勞動權的實現是勞動者其他各項勞動經濟權益實現的前提和基礎。維護勞動者權益最首要的是要努力幫助勞動者實現就業。只有維持良好的就業,持續較快增加就業,進一步改善職工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職工崗位轉換能力,改善民生、維護職工權益、提高職工素質,職工群眾收入和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擴大消費才有堅實基礎,經濟發展才有持續的內生動力,投資和消費結構的調整才能落到實處,從而實現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的良性互動,經濟才能真正得以發展。 收入分配是職工最關心的利益問題,目前在這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一線職工收入低且增長緩慢,不同企業之間、行業之間以及企業內部經營管理者與普通職工之間收入差距較大。要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分配秩序入手。只有推進收入分配體制改革,進一步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扭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建立健全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讓職工權益得以保障,社會機制才能顯現公平,社會才能良性發展。 社會進步是全體人民生活隨著經濟發展同步提高,并享有充分的社會保障。只有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讓職工群眾不再有看病難、住房難、養老難、上學難之痛,職工群眾才能沒有后顧之憂,才是全體人民享有發展成果,社會才會真正全方位進步。 一個和諧社會是不可能允許社會成員權益受到侵害、家庭生活陷入貧困。暢通職工訴求,維護職工權益,幫助困難職工消除貧困是實現社會和諧的一項首要前提條件。只有暢通和規范職工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健全基本生活補助、醫療補助、學費補助制度,同時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確保困難職工群體不因住房、子女上學、醫療等問題造成生活困難,幫助困難職工家庭從貧困陷阱中擺脫出來,社會不安定隱患才能真正消除,社會才能真正達到和諧。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