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最新數據分析,從2008年-2018年,短短10年的時間,居民存款增速從之前的18%下滑至7%左右,可見增速下滑比較嚴重。而且就在8月,我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同比增長8.3%,創下了40年來最低。那么,居民的存款都去哪里呢?那么居民的收入又怎樣呢? 居民存款去哪里了? 據了解,2017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了36.6萬億元,比2016年增長了10.2%,連續第1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在2013-2017年期間,年均增長了11.3%,實際增速比同期GDP增速快了3.2個百分點。 2018年上半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8萬億元,同比增長了9.4%,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8.5%,比2017年同期提高了14.2個百分點,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2018年的7月份,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 8.8%。這些數據全部都大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顯然,掙錢的速度趕不上消費的速度,家庭開銷大了,能存下的錢自然就少了。
那么,居民存款都主要去了哪里? 居民存款,我們可用一個等式來粗略地表示:居民存款=居民收入-購房支出-投資理財支出-消費支出。 存款的源頭是收入,收入不增長,存款自然不可能增長。多名業內人士認為, 由于受經濟下行趨勢制約,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有所放緩,這是導致居民存款余額增速放緩的根本原因。2017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2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了7.3%。也就是說,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比去年少了0.7個百分點。 據嘉豐瑞德了解,通常,居民手里的錢主要就是三個去處:買房、投資理財和其他生活支出。以往只要談到居民存款少了,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理財產品。但事實上,去年年底以來,受資管新規的影響,銀行理財產品的規模有明顯收縮之勢的。 存款關鍵去向還是“買房” 買房的首付款和每個月必還的月供消耗掉很多家庭的收入。過去幾年居民購房熱情高漲,與存款增長放緩趨勢保持一致,同時也推升了住戶部門杠桿率。2016年和2017年,住戶貸款分別新增6.22萬億元和7.01萬億元,同期住戶存款分別新增5.17萬億元和4.60萬億元。居民貸款增量持續超過存款增量,表明居民的角色從銀行的存款供給方轉變為貸款需求方。 2018銀行發布的半年報數據顯示,國有大行房地產貸款投放規模仍居高不下,尤其是上半年三四線城市的個貸增長明顯。事實上,每一筆住房按揭貸款背后都會有一筆首付款,在當前普遍的高首付比例情況下,首付款往往比貸款金額還高。很多家庭掏光全家六個錢包才得以湊出首付。而每月的月供支出也直接消耗了家庭儲蓄。 存款去向還有一個是互聯網金融 像一些年輕人,他們每月的收入,除去必要的房租、交通和餐飲等生活支出,每月所剩不太多,就直接將余錢都轉去買余額寶中,收益率比存款高,用著也比較方便。嘉豐瑞德分析師高子惠表示,這些年輕人中頗具代表性,甚至也影響到他們的父母。 以各類寶寶理財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產品近幾年來搶奪著銀行客戶的存款,居民財富多元化的趨勢非常明顯。 對于年輕的消費群體來說,效率高、門檻低、種類豐富的理財產品具有極大的誘惑性,原本被傳統金融拒之門外的閑散資金,現在迅速向互聯網金融聚攏。所以互聯網金融也在分散居民的存款。
掙錢速度如何趕上消費速度? 有2條路可走,一是多賺錢,二是要理財。 1、多賺錢。 除了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每月有固定的工資外,可以選擇兼職多賺些點: 通過網絡兼職寫文或寫小說文,向自媒體平臺投稿,報刊等投稿賺錢; 和朋友創業晚間開大排檔等,開在熱鬧街區很賺錢; 選擇和朋友一起投資農場賺錢,像肉兔、肉鴿還有牛羊這些都是可以賺錢; 開化妝品、寵物店、還有美甲店等; 做微商賺錢。 2、做投資賺錢。 家庭做投資,建議多元化,一來可以分散風險,二來可以獲得綜合收益。那么當前有些投資可以關注呢? 房產投資:可以拿出40%的資產來投資房產,一方面自住,另一方面也可以保值增值。 理財產品:實物資產實現保值,金融資產也要實現增值,比如可以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以及投向比較安全穩健的,如國債、大額存單,央行票據等,還有一些非銀行固收類理財產品。 基金投資:可以拿出20%資產作為風險投資,也算是為自己財富增值增加無限可能。嘉豐瑞德分析師高子惠表示,經驗足的,可以選擇股票,經驗不足的,可以選擇股票型基金或是私募股權基金,但要盡量挑選業績好的基金公司和經理。私募股權基金投向,盡量選擇當前火熱的教育行業和不良資產行業的,收益也比較可觀。 保險產品:可以拿出10%的資產配置保險,也是對家庭的一個保障。比如重大疾病險、意外險、財產險等等。一旦發生狀況,又符合理賠范圍,能夠很大程度地減輕投資損失。 總之,掙錢的速度一定要趕不上消費的速度,否則家人的生活質量大打折扣。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