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5日,全國政協在北京召開“健全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體系”專題協商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主持會議并講話。對于如何防范金融風險,委員們在會上分別作出了發言。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原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健全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體系 目前我國金融形勢總體穩定、金融風險總體可控,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但從調研情況看,未來一段時間金融風險仍然易發多發,系統性金融風險壓力較大。建議: 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結合金融業發展規律和特點,探索匹配高質量發展的績效考評體系,優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支持基礎性、戰略性創新等金融服務機制,推廣政府主導建設擔保體系等做法。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胡曉煉:引導非金融企業杠桿率穩步下降 無論從杠桿率的當前水平還是歷史變化看,我國非金融企業部門的貢獻均在一半以上,且非金融企業杠桿率問題在國際比較中也十分突出,這既有周期性因素的影響,也有結構性因素的原因。為穩步降低非金融企業杠桿率,要對杠桿率的分子端和分母端同時采取有效措施,遵循穩中求進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動企業“去杠桿”。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防范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 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是指沒有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但又需要由地方政府承擔最終償還責任的債務。這部分債務形式多樣,透明度差,債務風險高,已經成為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灰犀牛”。 建議: 明確界限,盤清底數。制定統一口徑,甄別核實隱性債務。及時回應地方疑惑,消除地方顧慮,協調解決債務甄別中存在的細節問題,加強督促檢查,確保數據完整、準確、可比。 控制增量,化解存量。制定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行動計劃,分類施策,多措并舉,穩妥實施,對新增項目,要有保有壓,及時調整。對歷史存量資產,研究如何變成產權,成為今天的資本。把已建成項目的未來收益變成今天的投資,把經常性國有資產運營收入變為地方長期的綜合財力。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統籌監管金融基礎設施 我國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績,逐步形成了涵蓋全國性、行業性、區域性市場和互聯網金融新業態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與此同時,在跨市場交易日益活躍、外部網絡安全挑戰加劇的新形勢下,我國金融基礎設施領域在建設與監管方面缺乏統籌的問題日漸突出。 為此建議:統一實施準入管理。建議按照金融業務必須持牌經營和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涉及股權、期貨的基礎設施由證券市場監管部門負責準入,其他類型的金融基礎設施由中央銀行負責準入。對現有金融基礎設施,應進行重新評估認定,合格的予以發放業務牌照,不合格的則限期整改或停業退出。 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引導金融新業態健康發展 互聯網金融業態的推陳出新對于金融服務方式創新、滿足社會多元化投融資需求、提升金融普惠性水平、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等都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帶來一些不規范經營和金融違規行為。隨著我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科技應用市場,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能力建設迫在眉睫。 建議:加強對互聯網金融交易的監管。當前,金融監管要把市場行為監管放在突出的位置,嚴厲查處違法違規行為,重罰損害消費者的行為,關停金融詐騙機構并繩之以法,真正讓監管者“長牙齒”,讓違法者聞風喪膽。 加大對互聯網金融市場監管力度。把監管資源向發現風險、防范風險、處置風險傾斜。重點解決監管部門的“數據、算法和計算能力”不足的問題,建議財政部加大對監管部門的大數據監管平臺建設的投入,提供從大數據存儲、清洗、脫敏、計算到呈現監管一體化大數據監管平臺工程。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