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圖:新聞發布會場一角 ![]() 上圖:熊妮娜通報涪城檢察院未檢工作 ![]() 上圖:受邀單位有關領導、新聞媒體記者、未檢干警等參加會議 中國傳媒聯盟 訊(王蘇 熊妮娜 特約記者 趙銀熙 文/圖)今(18)日下午,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檢察院特邀請涪城區委政法委、區婦聯、區教體局等單位相關領導和四川法制報等駐綿及綿陽日報等市級主流媒體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該院未檢工作開展情況、特色亮點,座談交流對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的意見建議,共同探討更好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工作。 記者從涪城區檢察院未檢科科長熊妮娜對該院未檢工作的通報中獲悉,涪城區檢察院在未檢工作中,以“愛心、關心、耐心、信心、恒心”的“五心”工作理念,鋪筑起了“愛的回歸線”,實現了未檢工作“辦案專業化、資源社會化、制度機制規范化”的未檢工作“三化”目標。 “涪城模式”,鋪筑“愛的回歸線”。 自2011年底,涪城區檢察院在綿陽全市檢察機關率先成立未成年人犯罪檢察科以來,先后與西南科技大學專家、綿陽市婚姻家庭教育促進會志愿者成立了以“愛心、關心、耐心、信心、恒心”為工作理念的“心港灣”團隊,將“五心”理念貫穿于案前、案中、案后,合力與家庭共尋挽救孩子之策、與學校共建幫教失足在校生返校、與企業共扶涉罪未成年就業。“心港灣”團隊立足辦案,創新機制、主動作為,成功打造了“辦案專業化、資源社會化、制度機制規范化”的未檢工作“涪城模式”, 用“心”鋪筑起了“愛的回歸線”。 剛柔并舉,傳遞檢察溫度。涪城區檢察院一方面在工作理念上關注未成年人回歸社會,依法依規強化“少捕、慎訴、少監禁”工作力度。近3年來未成年人訴前非羈押率平均為72.64%;另一方面注重“雙向保護”,加強對涉案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同時重視未成年被害人的保護和救濟,共辦理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31件35人,對其開展法律援助、司法救助。 夯實基礎,未檢工作實現“三化”。為更好貫徹落實對未成年人的特別程序,涪城區檢察院從法律援助、社會調查、法定代理人、合適成年人在場、犯罪記錄封存、心理疏導、犯罪預防等方面構建起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護工作制度,強化對涉案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特殊關注和保護。建立了127人組成的“合適成年人庫”,為200余名未委托律師的涉案未成年人提供刑事法律援助,對10余名被附條件不起訴人開展了心理矯治,未檢工作實現了“辦案專業化、資源社會化、制度機制規范化”。 聚焦預防,重點工作持續推進。 涪城區檢察院在未檢工作中突出重點聚焦預防,自2016年5月正式啟動“法治進校園”巡講活動以來,相繼開展了“讓愛與法同行”“以青春的名義宣誓”“陽光溫暖會”“巡回法庭進校園”等不同形式的巡講活動,結合憲法日、禁毒日、寒暑假前夕等重要節點,開展禁毒、預防校園欺凌、防性侵、道路交通安全等專題教育。僅2017年內就先后深入到轄區內綿陽中學等中小學、大中專院校,開展法治進校園活動12場次。 愛心守護,關注特殊家庭孩子成長。涪城區檢察院立足司法職能,開展特殊未成年人群體司法關愛與維權工作。分別針對留守學生、職業技術學校中的藏區和彝區“9+3”學生等不同的特殊未成年人群體,發揮職能優勢,整合社會資源,積極開展司法關愛和維權工作。主動關心特殊群體和特殊家庭孩子的學習、生活和思想變化,開展結對子、獻愛心等關愛活動,使他們能夠得到更多關愛。 聯動協作,推進社會化體系建設。涪城區檢察院與綿陽市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基地共同建立“特殊觀護基地”,大力聯動協作,尋求能夠提供食宿和幫教條件的企事業單位、學校合作,落實社會幫教。 2017年,依托社會觀護體系,對20余名取保候審的涉罪未成年人落實了幫教措施,對10名不起訴的涉罪未成年人落實監督考察措施。同時在該基地建立涪城區青少年法治教育體驗場所,創新未成年在校生法治教育模式,有效提高在校學生法治教育的覆蓋面。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