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日電(能源頻道 王槊) 11月1日—3日,以“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回顧與展望”為主題的2013年北京論壇在北京舉行。在11月2日舉行的 “中國與世界環境保護四十年:回顧、展望與創新”分論壇上,中國環境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孟偉發表演講時表示,要解決中國的環境保護問題,必須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解決,如果“就環保論環保”無異于緣木求魚。 孟偉指出,中國從50年代開始到60年代,是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80年代開始認識到環境問題是很突出的問題,是控制污染的階段,而現在則意識到僅僅簡單控制還不夠,必須將環保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要把保護環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所以這是一個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向尊重自然的演變過程。 孟偉表示,中國在不同階段采取了不同的環境管理的制度、措施和政策,例如70年代到80年代是以三廢控制,控制污染源,降低污染程度,限期治理等為主要的管理內涵;2010年以前更多實施污染物總量控制,主要控制兩種到四種主要的污染物如COD等,但這樣的控制只能解決個例問題,無法從總體上改善環境質量,所以現在越來越多地借鑒國際上成功經驗。 孟偉表示,通過多年科學技術的研究和發展,中國的水環境污染控制和水環境保護理念發生重大轉變,逐步由末端治理技術強調向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技術的轉變,由簡單的總量控制向容量總量控制轉變,由單一行政手段向綜合手段,綜合手段包括法律、經濟、技術、行政管理,必須把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統一起來,這些理念越來越得到各個層面的共同認識。例如在幾年前提出來,要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這是得到中央最高層的認可,現在正在推進制度設計的改變,從總量控制要結合質量控制,要結合風險控制,這都是一些管理的指導思想、頂層設計的原則。 孟偉指出,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環境已經昭示中國的發展方式必須進行調整和糾正,不能簡單以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等帶動經濟發展,還要以內涵式的發展方式,擴大內需,來拉動的經濟發展,同時必須解決環境問題。現在提出來要加快中國工業化、城鎮化、農村現代化和信息化的速度,下一步在經濟發展模式上要做出調整。
孟偉認為,要解決中國的環境保護問題,必須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解決,就環保論環保是緣木求魚。好的經濟政策就是好的環境政策,好的環境政策就是好的經濟政策,中國必須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設計合理的制度,不能用犧牲環境換取經濟發展,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提高環境質量就是發展生產力。(中新網能源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