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日電 2013北京論壇“中國與世界環境保護四十年:回顧、展望與創新”分論壇于2日上午9時在北京大學英杰交流中心舉行。該分論壇議題聚焦“環境-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的新的思想、理念、科學與技術發展。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和管理研究所副所長王毅演講時表示,中國環境治理要依據國情,同時,要從頂層設計、法律、規劃制度、國際合作等多方面來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思路。 王毅表示,中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面臨的問題的挑戰,首先需要對目前的發展階段有一個很好的判斷。他認為,中國是進入整個區域性和流域性環境復合污染的階段,同時中國在短期內出現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都在一起,這跟其他的西方國家不一樣,包括現在說的先污染后治理跟發達國家的先污染后治理也不是一個概念,只有對階段性有了判斷才能找到怎么設定目標,這是很重要的。 王毅進一步補充稱中國環境管理要從過去粗放的管理變成更加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同時是精細化管理的階段。中國要處理各種各樣的快速變化,在轉型過程中做好正確的判斷。他同時指出,國際形勢同樣存在較大壓力,發達經濟體面臨的各種各樣的金融危機、就業,也包括發展中經濟體也一樣,中國可能要過拐點。王毅認為在這樣的形勢下,需要借鑒諸如印度實現工業化、城市化的實踐和經驗。 王毅指出了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第一個是缺少頂層的設計,他表示目前單純追求GDP增長,以及把生態文明跟工業文明完全對立起來都是不好的趨勢。另外,他認為未來十年最核心的問題是要平衡發展和環保的關系,同時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缺少比較好的理論和方法論的支撐。 最后,王毅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思路建議。第一方面,加強頂層設計,在概念方面、目標方面、路徑方面,包括資金和技術要進行好的設計。同時,要自下而上進行實踐過程的經驗總結。王毅還指出,大氣污染防治是一場持久戰,需要經過十年甚至更長艱苦努力。 第二方面,希望能夠利用《環境保護法》修改的機會把相關的重要理念和措施加進去,在法律的建立里更多引入各種利益相關方的參與。王毅提出,第三方面是要進行規劃制度的建立,在吸取西方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動態調整。
王毅提出思路的第四個方面,要加強國際合作,包括多邊層面的合作和雙邊的合作,包括跟發達國家之間的,也應特別關注南南合作,一起來實現全球的可持續發展。(中新網能源頻道 實習生張慧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