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焱 房價一直高企不落,癥結在哪里呢?專家們表示,及時推動新型城鎮化戰略或對緩解區域性經濟差異和拉低房價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線城市房價難降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9月份70個大中城市房價環比上漲的有65個,同比上漲的有69個,一線城市房價同比漲幅全部超過20%。 為此,中國人民大學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溫鐵軍認為,“現階段,我國依然是地方政府和地產商聯合推高房價,導致房價上漲速度過快,可以說,我國買房的主力不是剛需,而是大量的投機者。 ” 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分析,“政府的規劃、土地因素等都加劇了房價上漲的預期,除了一些剛性需求外,還有恐慌性購房和投機性購房幾種類型,所以短期仍難以改變房價上漲的態勢。 ” “金融和地產結合是全世界的普遍現象,不過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正是源于此。 ”溫鐵軍直言。 關于我們現階段的土地征用補償制度,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高國力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我國現有土地征用補償非常不合理,在現有的管理制度下,農民從征地中獲得收益有上限規定,但實際上,很多征地的價格都是被地方政府和土地開發商操縱,農民沒有議價權,權益沒法得到保證,導致很多人成為三無人員。 ” 溫鐵軍認為,“現在農村問題的實質是農民沒有形成自己的組織,形成公平談判的機制,要讓農民和開發商的土地使用權同權同利。 ” 據悉,國家發改委、住建部近日已經開始就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進行會商和協調。這項研究制定的 “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包括金融、信貸、財稅、土地、普通商品住房供給等多方面。 北京大岳咨詢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金永祥告訴本報記者,“‘京7條’增加小戶型供給會影響小戶型的供求并間接影響大中戶型的供求,有助于控制房價,尤其是控制小戶型房價,在全國有一定的推廣意義。 ” 城鎮化或破冰地方懸殊差距 高國力表示,“實現新型城鎮化,有利于緩解中國目前非常懸殊的地區差距。蘇州、昆山、張家港的許多城里人更愿意到農村去生活,而中西部絕大多數地方恰恰相反。 ” 目前我國有7億城鎮人口,6億多農村人口,城鎮人口消費已經遇到瓶頸,需要升級換代。專家們指出,真正能夠撬動內需的是農村人口,他們對冰箱、電視等還有很大需求。 有專家表示,還應調整土地出讓制度與土地二元結構,建立土地出讓長效機制。在土地資源稀缺的背景下,改變土地供應模式,減少用地閑置,增加有效供應。可在集體土地確權的基礎上,有序組織少數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入市的試點。 “可以將農村的生產用地確權頒證給農民,讓農民進行土地的使用、流轉等。這樣可以解決農民創業、擴大再生產的資金問題。 ”高國力分析。 高國力認為,“農民對于征地的補償,既不知情,也不參與,導致很多補償不到位。是否可以通過開公證會保證農民的知情權,讓農民知道被征用地之后的用途,以及他們能分到百分之一的收益;另外,被征地后,能否讓農民與土地的聯系不切斷,轉換成股份,要提高農民的干預權、知情權、分配權,改變農民弱勢地位。 ” 溫鐵軍表示,如果我們一定要強調經濟脫節于社會,只把土地作為一個生產力要素看待,那就落入了唯生產力論,某種程度上甚至叫做唯要素論。 高國力指出,“接下來農村土地改革應該有兩個方向,首先,農村建設用地的減少要與城市建設用地增長掛鉤;其次,要探索兩個置換,以保障性住房換宅基地,以社保來換宅基地,同時注意要循序漸進,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