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的胡蓮英老人代表村民在訴說當時情況
中國傳媒聯盟 據 陜西市政 訊(記者 張根勞 庫建國)3月4日(星期六)上午9:30分,“探尋咸陽歷史文化蹤跡 傳承優秀民族文化”活動,一行20多人走進“魚臺晚釣”遺址,聽取情況介紹,查看遺址現狀,在座談會上暢談搶救保護意見建議。
趙明在現場介紹立碑情況
在釣魚臺村支書劉建華、村長劉希武、原村長趙天生的帶領下,沿渭河三號橋300多米處的南河堤,向南觀看,釣魚臺村已經消失了,河堤大約250多米以南,已經建立起高樓大廈。我們走下河堤,這里成為廢墟,龍王廟不見了,看見原刻有“太公垂釣處的”石碑被推翻了。為了保護民族文化遺產,釣魚臺村的村民自己在原址上建了一個簡易的小廟。在遺址破壞現場,原渭城區文管會副主任兼辦公室主任、文博研究員張德臣,周陵文管所所長張俊輝,沙河文管所所長朱峰仔細觀看了石碑上的文字與內容,感到非常痛心。
查看已經折斷的碑石
飛熊釣魚渭河邊,遺址為何尋不見?三千年前垂釣處,碑毀廟塌眾心寒。
遺址前,還有釣魚臺村的10多位村民,向我們介紹了保護遺址的情況。全國知名語文專家趙明、彩虹廠退休干部牛文軍,兩寺渡學校原老校長、“萬卷書屋”創建者馮強文介紹了遺址的情況。時間跨越到二十一世紀,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公元2013年,釣魚臺村已經全部拆遷,只留下“太公垂釣處”石碑與龍王廟在孤獨的思考著什么。讓村民們最痛心最憤怒的是,2014年8月1日夜晚,龍王廟和刻有“太公垂釣處”字樣的石碑等被人為拆除毀壞。經過媒體關注曝光后,秦都區文物部門組織專家,認定被毀的石碑是與著名歷史人物姜太公有關的重要實物,殘碑為文物,要求秦都區文物旅游局對殘碑進行妥善保護。灃西新城管委會規劃部門承諾對該處重新規劃,在殘碑原址重新立碑建廟,保留釣魚臺歷史文化符號。
1949年4月23日所立碑石
2015年1月31日,咸陽釣臺街道辦釣魚臺村委會、黨支部與老年協會,邀請了10多位專家、學者、教授、地方志編撰者、文管人士、及德高望重的鄉黨,以及部分村民,召開了保護咸陽“姜太公垂釣處”文化遺存座談會,對保護釣魚臺文化遺存獻言獻策。可是,至今未見相關部門,對“姜太公垂釣處"遺址進行恢復。
參與活動人員在遺址前合影
參觀完遺址后,一行20余人又赴秦都橋南的西渭橋遺址參觀,隨后在天都酒店召開了“探尋歷史蹤跡走進魚臺晚釣”座談會。會議由陜西市政(雜志)網主編許亞平主持,趙天省、趙明、馮強文、牛文軍陳陽寨關工委主任黨智勇、村民劉寬創首先介紹了魚臺村歷史與現狀之后,張俊輝、朱峰、張德臣、自學成才的歷史學家吳志琪等對釣魚臺的保護與提出專業性強的建議。原咸陽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張英民說:自己組織編寫的《咸陽經典舊志稽注》,明代萬歷年間編寫的咸陽縣志,就有了咸陽八景,并朗誦了縣志上的詩作:“漁臺晚釣”。原咸陽市秦都區文化館館長朱公明繪制了釣魚臺小鎮建設的平面圖,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趙天生介紹情況
民盟盟員、“老咸陽”作者、原咸陽市政協委員董學武介紹了在“老咸陽”的書中,介紹了魚臺晚釣的內容。民盟盟員、退休教授張根勞說:自己多次到釣魚臺村實地考察,寫了多篇關于姜太公垂釣處的文章。2014年10月21日《咸陽日報》刊登了《咸陽姜太公廟懷古》的文章,并在網上大力呼吁,保護釣魚臺遺址。經過研討,達到共識:姜子牙在咸陽釣魚臺垂釣的故事千古流傳,這才有了“禮賢下士”、“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成語。保護“姜太公垂釣處”、對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具有更深層的文化意義和內涵。
79歲的朱公明、86歲的馮強文和83歲的吳志琪(從左至右)在座談會上
曾因編撰《中國朝代繁衍》韻文詩和《中國歷代簡圖》而被稱為民間歷史學家的吳志琪對本次活動也大為贊賞,希望通過活動能夠重視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為建設文化強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波助瀾。
與會學者、專家一致認為:保護咸陽釣臺“姜太公垂釣處”,是保護釣魚臺歷史與文化的問題。必須要從挖掘咸陽釣魚臺的歷史和文化入手,不能只是塑像、蓋廟、恢復遺址這么簡單,這是一個文化傳承的問題。
將釣魚臺村回遷小區以“釣魚臺小鎮”冠名,并以體現歷史名人姜太公文化為主,開發建設一片名為“釣魚臺文化”商業、餐飲、貿易、洗浴、醫療、娛樂為一體的古色古香建筑群,還有古樸典雅的步行街等。要保護與開發并舉,又要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解決失地農民的出路,體現黨和政府以民為本的政策。同時廣泛收集采編咸陽渭水流域一帶有關姜太公的民間傳說,使歷史文化內容更豐富多采,為投資開發和旅游觀光創造條件。
朱公明(右)發言
最后,釣魚臺村村委會主任劉希武、村支書劉建華表示,將認真匯總和采納與會者的建議,并表示“絕不能讓釣魚臺這段歷史文化消失在我們這一代人手里。”
陜西網咸陽站站長王保訓、律師梁宏選、咸陽在線老總白凱、攝影家庫建國也表示,要堅持跟蹤報道,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盡力。咸陽日報社的記者景東旭朗誦了自己的詩作“渭河”,作家姜蘭芳、陳小亭、侯筱曼也都朗誦了自己的詩作。
作家陳小婷等感言到:所到之處,殘碑斷石,一片廢墟,深感咸陽古跡保護讓人堪憂。堅守捍衛古跡的村民,文化學術前輩,以及熱愛家鄉的中青年二十多人,一起呼吁我們的社會,重視文化傳承,重視文物保護,不要讓厚重的文化在我們手里丟失,不要我們這個時代成為歷史罪人。
活動由民盟盟員、退休教授張根勞,原咸陽市政協委員、《老咸陽》作者董學武等倡導發起,民間相關愛好歷史的人士參與的,由人民法治(雜志)網、陜西市政(雜志)網、咸陽在線等媒體聯盟協辦,走進“漁臺晚釣”的活動86歲的馮強文老先生,四處走動,積極聯系,踴躍參與。并得到釣臺村村委會、村支部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張英民(左)和張俊輝在座談會上
張英民吟詩:《釣臺懷古》·七律
魚臺晚釣覓萍蹤,
岸草青黃渭水東。
時嘆垂綸瀟瀟雨,
復悟桑海淡淡風。
殘碑斷臥沙石里,
史跡悠然感廢興。
古渡如煙多少事,
紀存不在笑談中。
梁宏選吟詩:《哀漁臺》
太公獨垂釣,
幸有周王邀。
駕輦過河去,
石頭不見了。
張根勞吟詩:《釣魚臺懷古》
飛熊釣魚渭河邊,
遺址為何尋不見?
三千年前垂釣處,
碑毀廟塌眾心寒。
直鉤釣相成佳話,
求賢典故代代傳。
今天懷念古人事,
中華傳統美德喚。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22305878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