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漁業協會相關負責人應邀赴臺出席了由臺灣區珠寶工業同業公會主辦的 “2018第五屆臺灣區高雄國際珠寶展暨母親節精品首飾嘉年華”活動,同時分別在臺北、彰化、云林、高雄等地對漁業交易市場與淡水和海水人工養殖業的現狀進行了深入的考察與調研,就切實加強兩岸水生資源工藝品及漁業交流合作等事項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初步達成了漁業經濟領域的合作與共識,進一步促進了兩岸在漁業養殖與商品流通的經濟交流與合作。
據了解,中國漁業協會此次應邀派員赴臺先后對臺北市臺灣區漁會和高雄市小港漁會與屏東縣海水人工養殖及彰化縣淡水人工養殖業的現狀進行實地考察調研,詳細了解了臺灣地區養殖業的現狀及漁港的建設與運營情況,對比查找了兩岸漁港建設的不同特點與差距。期間分別與臺灣區農會理事長張榮味和臺灣區漁會總干事林啓滄進行了會晤洽談。同時還與臺灣區漁會達成初步意向,就臺灣區漁會組織臺灣區捕撈及漁業商戶,將于下月初赴大陸參加在福州市舉辦的 “第十三屆中國(福州)國際漁業博覽會”活動。此次臺灣區漁會組織赴大陸考察,還將到福建平潭及廣東饒平進行實地考察調研,擬共同規劃投資建設亞洲最大的“水產品批發交易中心”等相關事宜。
另據了解,臺灣地區四面環海,海岸線長,漁港建設較好,漁港設施功能完善。其漁業發展有以下顯著特點:一是遠洋漁業發達。臺灣地區遠洋漁業始于上世紀60年代,拖、圍、釣等多種作業方式并舉,產量產值占臺灣地區漁業總量的50%以上,是臺灣地區漁業的支柱產業,其魷魚、銪魚等遠洋產量居世界前列。二是漁船技術先進、裝備優良。三是漁業組織健全。
據此次赴臺考察的中國漁業協會副會長崔偉梁介紹,“我國目前面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經濟轉型升級等重大任務,這是攜手共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大好機遇,這給兩岸加強水生資源工藝品及漁業經濟合作與交流創造了良好的環境與氛圍”。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