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日前,四川省小麥陸續成熟,在土地流轉快,種植大戶云集的四川崇州地區,小麥已正式開鐮收割。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今年四川省崇州市的麥收工作,將“眾籌”模式跨界引入了農業領域。 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新聞采編網 訊:5月14日,四川省崇州市白頭鎮五星村,眾籌活動試點區域,金黃色的麥田里一輛輛小麥機漸漸遠去,中國首個“互聯網+麥收眾籌”活動完美收官。 據此次活動的發起方e田科技總經理孟艷輝先生介紹,本次眾籌活動在崇州市快速聚集起2000畝小麥,并在線邀請了10年跨區作業經驗的農機作業團隊完成了收割,一切都是通過e田靠譜作業平臺線上完成。種植戶享受到了遠低于當地麥收價格的“眾籌價”,5000畝地共節省費用50000元,而農機作業團隊在5天內,平均每輛車作業近1000畝,相當于整個跨區麥收作業季的總作業量,同時不耽誤尋找其他作業訂單,大大提升了跨區作業的效率。 種植大戶:成本低,速度快,保質保量。 “對我們來說,以往一到夏收季節就要到處找機手,價格、機型、天氣、信任問題等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導致糧食無法按時收割,對我們造成巨大損失,而這次我們通過e田靠譜作業平臺擔保,在線簽訂了收割協議,從多個方向保證了按時收割。我算了一下賬,這次眾籌活動幫我省下了2萬多塊錢,這些都是純利潤。而且來自e田靠譜作業平臺的設備都是國內比較有名的品牌,比如雷沃等,機手都是10年左右的跨區經驗的老機手,收的又快又好。我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希望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能節省開支。這次e田靠譜作業平臺組織的眾籌給了我信心,下半年收水稻我還希望能有這樣的活動。”羅師傅如是說。羅師傅是此次眾籌活動的團長,有2600畝的種植小麥和水稻,在糧食價格下降和生產成本不斷增加的困境下,如何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收益是重中之重,這次眾籌活動,讓他看到突圍的路。 跨區農機手:面積大、區域集中,效率高 “以往我們農機手找不到種糧大戶,只能等待種糧大戶上門,或者自己出去轉悠,效率很低,白白耽誤了掙錢的機會。對我們來說,時間就是金錢,在有限的時間內找到大戶至關重要。e田靠譜作業上面有很多種植大戶的信息,種植面積、價格都明碼標價,信息公開透明,可以快速了解客戶信息,選擇的余地很大。以前收割我們這一塊地,那一塊地,時間都浪費在路上,而這次通過手機就能把活定好了,直接過去,快速完成收割,趁著好時候多掙點錢。這次眾籌活動,對我們跨區機手來說,作業面積大、區域非常集中,這在以前我們是沒法想象的。”此次眾籌農機作業隊的團長李師傅說。 找到大活是每個跨區作業農機手最興奮的事,但由于缺少信息平臺,無法準確獲取到作業需求,導致機手往往將時間浪費在找活的路上,而e田靠譜作業平臺作業需求實時發布,眾籌模式的快速聚集土地能力,完美解決了這些痛點。 e田科技,麥收眾籌的先行者 本次眾籌活動的組織者e田科技,是一家現代農業互聯網服務商。他們通過互聯網實現農機服務行業的信息互通共享,使得整個社會閑置的農業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在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方面具有獨到的一面。 “目前的e田靠譜作業平臺是一個農機手和種植戶的免費交易撮合平臺,實現了農機手和種植戶之間信息的高度對稱,為農機手找到更多的活,賺更多的錢,為種植戶找到更有經驗更好的機手,縮減成本和開支。我們將互聯網應用到農機領域,從信息、交易環節切入,幫跨區機手找到活,幫種植戶找到合適機手,提高農機領域整體的服務質量,降低生產損失,從供給端優化農業領域的競爭力。”e田科技總經理孟艷輝先生如是說。 農業領域是一個相對封閉的領域,同時區域太廣,各地之間的差異也是無窮無盡,整個生態鏈條呈分散式,實現資源的整合優化、完成習慣的顛覆,是一件造福大眾但卻又任重而道遠的事情。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2230587892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