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新華網 訊: 昨日,記者專訪了長春供電公司總經理辛國良,他大膽提出“節能減排從供暖期開始,變煤炭供暖為電采暖”。這個想法提出后,得到長春一些新城區的大力支持。這是不是意味著長春已經開始換角度考慮供暖方式,可調、可控、環保的供暖方式是不是正在逐步走進長春人的視線。 背景:電采暖可以讓長春節能減排? 根據《吉林省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提出的約束性指標,確定長春市到2012年的節能減排目標:到2012年,長春市要必須保證由2007年的0.71噸標準煤下降到0.613噸標準煤,降低13.7%;爭取下降到0.55噸標準煤,降低22.5%,其中2011年和2012年,年均降低2.1%。長春市應該利用節能減排的大背景,應用電力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推動傳統行業節能降耗,促進傳統行業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變。 東北有著得天獨厚的風電條件;吉林又是一個產電大省,為吉林省開展新型能源提供了“綠色”保障。節能減排是不是可以從這里先開始?用電代替傳統的煤炭供暖,既滿足了風電過剩的需求,也降低了煤炭產生尾氣的排放量。 矛盾:長春為什么非得發展電采暖? 長春市11602萬平方米的供熱面,主要以燃煤供熱鍋爐為熱源,采暖年耗煤量達465萬噸隨著城市不斷發展,供熱面積不斷增加,耗煤量也在逐年提高。煤炭作為原料提供的熱源的弊端日益凸顯出來:首先,就是嚴重的空氣污染,其次,管網老化導致供熱不達標,長春的供暖管網有的已經埋在地下上百年,陳舊的管網造成了資源供應時的熱量浪費,從而導致一些小區供暖常年溫度上不來。再次,溫度高低不可調控,造成一些商業樓和辦公樓的熱資源浪費。另外,管網鋪設不合理,形成區域供熱不均,讓同住一個小區內的居民感受溫度不同。 面對這些日益凸顯的問題,我們必須利用長春的優勢—供電資源打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著眼于長春長遠發展,用電取代傳統的煤炭供暖應該成為未來長春的發展方向和構建綠色城市的橋梁。 數據顯示,目前吉林省調度裝機容量達到1616萬千瓦。根據今年的數據,用電量最大負荷的峰值一般出現在冬季,每天也只有778.3萬千瓦,而最近每天的用電量大約是在650萬千瓦。也就是說,裝機容量是供大于求,完全能保證百姓正常用電,吉林省供電設施建設發展完全能滿足增長需求,這也是保證電采暖的基礎。 必然:傳統的供暖方式已落后于百姓需求? 長春的供暖期從每年10月25日開始到第二年的4月10日結束,近5個月的供暖時間已無法滿足百姓的供暖需求,彈性供暖、人性供暖這樣的字眼越來越多的進入人們的視野。但依天氣延長供暖無論對于集中供熱還是鍋爐房供熱都必然存在一個問題:早燒一天,費用就多出上百萬元。城市的發展需要長期性、穩固性和可持續性,不能每年供暖期都因一個矛盾糾纏不清。電采暖恰好適應了百姓的需求性,解決了政府彈性供暖的可求性。 從各種能源價格來看,煤炭等能源不可再生,且儲量有限,價格還會繼續攀升。從節能減排,有效利用綠色能源角度分析,電采暖將有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現在長春存在的電采暖有六種:電熱鍋爐、蓄熱式電采暖、電熱膜、地熱電纜、輻射器、環流散熱器。幾乎國家擁有的電供暖設備,長春都存在,而且使用率較為平均,這就證明,長春完全有能力和實力發展電采暖。 隨著近幾年電采暖產品的升級換代,電采暖的優越性逐漸被居民、學校、賓館、商場、工廠、醫院等各行各業接受和認可。截止2010年12月份,長春地區已累計安裝電采暖11.8萬千瓦,年用電量8000萬千瓦時,供暖面積110萬平方米,占集中供熱面積的0.95%,現在長春市的電采暖正已每年10余萬的面積向上增長。 目前,吉林省對使用電采暖的用戶按照省發改委文件執行電價優惠政策:對居民用戶,在8點至21點高峰時段,執行0.562元/千瓦時;在21點至8點低谷時段,電價執行0.329元/千瓦時。非居民電采暖用戶,在采暖期執行居民照明電價。蓄熱式電采暖用戶,在執行居民電價的基礎上,執行峰谷平分時電價政策。 前景:電采暖真能讓百姓感受福音嗎? 今年,長春市又新增近20萬平方米的電采暖供熱面積,位于凈月區西部新城的西部生態回遷小區今年就有1萬平方米地電采暖試點。 截至目前,長春地區地下車庫使用電采暖的供暖方式已被多家房地產開發商所認可,已有多家房地產辦理了地下車庫使用電采暖用電申請。 在長春名門飯店、社會科學院應用電熱鍋爐,在長春市實驗中學、鼎華大廈應用地熱電纜;在長春金豆集團、市內部分郵電局應用高溫輻射器:在省人才大廈小區應用環流散熱器,在長春市南嶺郵局應用蓄熱式電暖器,在長春電影世紀城應用蓄熱式電鍋爐。將客戶特性與電采暖方式的供特性相結合,為他們量身定作采暖及供電方案,這么做都出于長春供電人的服務理念“讓電采暖更加貼心、更加便捷”。
“目前,長春供電公司正與政府相關部門和房地產開發商積極商談整體應用電采暖項目,占地總面積為53.8平方公里的西部新城,被譽為長春市后花園的地方或將在不久的將來整體安裝電采暖。”長春供電公司專責工程師張力說。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