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就有這樣的一些被稱為“博士村”的地方,那里的村民們在用他們的堅持向世人昭告: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他們教育成功的背后又哪些秘密呢?讓我們先來看看這些“博士村”。 1浙江縉云姓潘村
這個只有2100多人的偏僻小山村,算上潘震河,竟已誕生了18個博士,遠近譽為“博士村” 在18位博士中,年紀最大的潘鼎坤博士已經92歲高齡,也是村里走出的第一位博士。村里還出過“一家四博士”,潘淑芬博士和潘志堅博士是親姐弟,姐弟倆各自的配偶也都是博士。
很多人好奇,一個小山村,怎么會涌現出這么多博士?這要歸功于崇文重教的好村風。姓潘村是座古村,已有七百多年歷史。新中國成立以來,從這個小村走出了18位博士,70多位教師,目前村里還有11人在讀研究生。
從這里走出去的北大博士潘震河曾回憶說,村里耕讀文化濃厚,祖祖輩輩勤勞尚學,深深影響了他。如今正在寧波大學讀研究生的潘威康同學也告訴記者:“從記事起,爸媽都是用村里博士的故事激勵我。這種崇文重教的風氣,可以說是‘潤物細無聲’。”
為了能讓這種風氣代代傳承,姓潘村設有專門的“獎學金”,每年上重點線的本村高考生都能拿到500元獎勵。此外,田漢勤博士設立了教育基金,以獎勵村里的優秀學生,補助困難學生。
2015年10月,潘鼎坤博士回鄉探親,看到家鄉變化,欣然捐資一萬元用于植樹造林。村里的其他博士也積極呼應,和村民一起打造博士山主題公園,村民在博士山上種下17棵桂花樹的“博士林”。
![]() 北宋,馬固村王家人五代在朝為官,先后登仕者四十余人,更令人驚嘆的是 “三朝樞密院,九子進士公”。王家的輝煌一直延續到近代。1945年,族人王光臨作為專署專員,接受了鄭州日軍的投降。在王博文故居的東邊不遠處,是馬固大廟,里面有明朝時候建立的廟宇。伏魔殿門口的雕花和房柱上的墀頭都異常精美;龍銜牡丹,枝花相連,也巧奪天工。 這座大廟在1949之后曾作為馬固高中,培養了大批的人才。據當地人介紹,僅在1964年那一年,馬固高中考上大學的,就有三十多人。這在升學率低下的那個時代,簡直是奇跡。馬固歷來有“龜蛇之地”的美稱。其地貌南高北低,中部隆起,四周古寨圍出龜形,四個寨門及所對道路恰似龜的四足。村莊中全是“丁”字路口,使村莊內建筑成不規則塊狀分布,恰似龜背上的裂塊。寨內街道中間寬首尾窄,取風水之“聚”意。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低洼地方,從來沒有被水淹過,因為圍繞著寨子的護城河使水勢自南向北流向村外的汜水河,并最終流向黃河。 3湖南省瀏陽市沙河鎮秧田村
在秧田村,這樣的比較不僅存在于學生之間。誰家孩子聰明,誰家孩子勤奮,誰家孩子成績好,村里人都一清二楚,孩子的家長也覺得臉上有光。相比起來,誰家掙錢多,倒并不那么讓人眼熱。在 “經商”“下海”成為社會潮流的上個世紀90年代,秧田村卻依舊保持著“勤耕重讀”的傳統。在這個村莊17個姓氏的祖宗家訓里,“勤學育人成才”“力耕種、勤誦讀”之類“崇文重教”的字眼比比皆是。 至今,行走在秧田村內,還能感受到文化和教育理念在這里的遺存。300多年的老槽門,在秧田各種傳說、故事和家風家訓的展示中,訴說著崇文的追求;600多年的老龍井,傳言臨考前,喝一口井里的水,一定金榜題名。 4浙江東陽巍山鎮古淵頭村
走進古淵頭村,既沒有蔚為壯觀的別墅排屋,也沒有新農村建設的現代化氣息。有著600多名歷史的古淵頭村,緊鄰烏竹溪,山清水秀,散發著獨特的古村落魅力。村口的兩棵古樟樹,已有1200多年樹齡,古樹之下的人家世代尊師重教,培養出眾多學子,他們走向全國,甚至遠赴海外。在該村文化禮堂內,“勵志墻”上一一記錄了這些學子:李祝霞,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導;李杏放,博導;李偉戎,博士;李余明,博士……博士、教授、大學生名單滿滿一墻。 “這是我們村的驕傲,也是‘教育之鄉’東陽的驕傲。”說起村里走出去的學子,李惠康充滿自豪,村里有2100多人,900多戶村民,平均4個人中就有一名大學生。83歲的村民李章安,育有四個子女。在他的教導下,家里的四個子女從小苦讀,大哥李項鴻是著名畫家,大姐李杏放身為博士在加拿大當教授,弟弟和妹妹先后考入名校,畢業后在外成家立業。現如今,他的子孫接過父母的接力棒,有的在國內名牌大學上學,也有的奔赴國外求學。像李章安這樣家有多名高才生的家庭,并不是個例。 說起該村的學子中,“五朵金花”頗為亮眼,即五個女博士。李惠康說,“巾幗不讓須眉”,這句話在他們村里得以體現。女博士們一心向上,甚至立下誓言要等成為博士后再談戀愛、再成家。“沒有秘訣可言,只有傳統的好學氛圍。”李惠康說,他們村從來沒有獎勵優秀學子,但是他們依然保持著勤勉好學,發奮上進的傳統。上至90多歲的老人,小至幾歲的孩童,依然保持著學習和勞動的習慣。 在文化禮堂的門口掛著一個大大的“學”字,邊上寫著“學知不足,業精于勤”。父母的教育和家鄉的文化氣息,融進了每戶人家,每一個學子心中。 5山東泰安洼里村 ![]() 彭淑貞是村里第一個博士后,92年高考被錄取至泰安師專學習地理。后邊工作邊學習考入中科院,深造至博士后。其父彭西慶為小學校長,從事鄉村教育四十余年,村里很多碩士博士都是由像他一樣的鄉村教師教出來的。彭西慶告訴大眾網記者,受儒家文化影響,洼里村自古尊師重教,全村學習氛圍濃厚。村干部重視讀書考學,92年開始村里就制定了鼓勵政策,給考上的學生發獎金:中專以上一百,大專以上兩百。這在當時是一筆不菲的獎勵。 彭淑慶,以優異的成績通過高考選撥,一氣呵成念至博士研究生并留校任教,現為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師。現在,他是村里后輩們的勵志榜樣。在榜樣的帶動下,洼里村的孩子們相信“知識改變命運”,并刻苦攻讀。彭杰,會計研究生在讀。圖為細心的父母地把她所有的照片都放在一個小鐵盒里。其母告訴大眾網記者,他們經常對孩子說,“使勁讀書,讀得越高越好。”而且,從來不讓女兒干農活,“我們拼命務農,只為能讓孩子讀書成材。” 6河南鄧州市裴營鄉大丁村
鄧州市裴營鄉大丁村,近代以來,出了20個博士、23個碩士、90多個大學生,在當地被稱為“博士村”。他們中有中國第一批留洋博士、河南省第一個博士、與周恩來和鄧小平一起在法國留學的丁肇青,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院士、《現代漢語詞典》編纂者丁聲樹,有經濟學專家丁軫宇,有夫妻博士丁聲蔚、宋燁,有兄妹博士丁偉、丁俊玲……昨日,記者深入大丁村,探尋該村人才輩出的奧秘。 大丁村代有人才出,這與丁氏家族以文化教育為本、重視教育有著重要的關系。該村黨支部書記丁廣前告訴記者,大丁村自古以來就文風鼎盛,重視文化和思想品德教育。“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給子孫后代留下錢財,不如留下一部經書。做人修身要品質淳樸簡約,教育子孫要用好的方法,這正是丁氏家族人才輩出的原動力。該村從明朝以來,先后出知州以上官員50余人,舉人1人,拔貢、歲貢等36人,廩生、增生等321人。近代以來,該村出了20個博士、23個碩士、90多個大學生,在當地被稱為“博士村”。他們中除丁肇青、丁聲樹、丁軫宇、丁聲蔚、宋燁、丁偉、丁俊玲外,還有美國哈佛大學博士丁炎,有北京大學教授丁際昌,有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丁子振,有復旦大學教授丁聲頌,有北京工商大學教授丁聲俊,有河南大學教授、著名音樂學家丁承運、丁伯苓、丁紀園,有南開大學教授丁廣州,西安交大教授丁心潔……丁肇青參加過反對簽訂二十條不平等條約的愛國運動。留法期間,他與周恩來、鄧小平、李富春等結識。1941年,丁肇青因不愿為國民黨服務,回到鄧縣老家。 7江西新建縣聯圩鎮均洲村
聯圩鎮人民政府向南幾公里,一個立著牌坊的村落就是被周圍村民譽為“博士村”的均洲村。現年56歲的村會計胡啟洪自小就在村中長大,“均洲村是近代中國植物學老祖宗胡先骕的故里。”胡啟洪介紹,牌坊于2012年建立,立在均洲村入口處,“一是為了紀念胡先骕,二也是為了讓后人瞻仰。該村總共走出了50余名博士,而且胡氏一族出了3名進士。”胡啟洪驕傲地介紹。據新建縣縣志記載,治平洲(現名為均洲)胡家一門出了3位進士。胡家玉是清道光二十一年的探花,咸豐七年任軍機處章京;胡家玉的兒子胡湘林是光緒三年的進士,宣統元年任護理兩廣總督;胡家玉族孫胡藻是光緒二十九年的進士,后欽點翰林,授翰林院侍講。 “從村里走出去的博士加起來有50多位。”胡啟洪介紹,現在村中1185人,其中60%以上是胡氏一族,有很多胡氏族人早已遷居他鄉,在各個領域書寫輝煌。美國哈佛大學博士、近代中國植物學奠基人胡先骕,編著有《中國歷史插圖冊》、為中蘇邊境劃定提供談判依據的著名歷史學家胡德煌,著名遺傳學家胡楷等,都是從這里走出去的。 “現在村里的讀書氛圍依舊很濃厚,孩子、家長都以讀書為榮。”胡啟洪介紹,“很多孩子的學習都非常刻苦,家長們也很重視教育這一塊,而且村民對于家庭貧困的學生都會非常熱心,幫助他們,讓他們好好念書。”胡啟洪介紹,近兩年的高考,村中每年都會出2個本科生。而在一旁的村民胡愛國則說道“本科生在咱們村已經不計名了,咱們村子里研究生才能排上名。” 8江蘇海安墩頭鎮西湖村 ![]() “友誼巷”人才輩出,有人說是居家風水好,受到白龍的護佑(墩頭是傳說中白龍故鄉);有人說因為這里窮,“家窮子讀書”;更有人說這里歷來尊師重教,學習氛圍濃厚……小巷居民群聚在一起,互相訴說著過去的故事。那激動的笑語聲,伴隨著眉飛色舞的高興勁兒,似乎要把小巷震顫。他們說,這里自古就出讀書人。清宣統二年,這里曾辦起“南薌市私立龍潭女子初等小學堂”,是我縣最早的女小,后改為仇湖小學。著名美籍醫學科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血液專家陸衛平博士就是從仇湖小學開始學習生涯的。另有一說,施耐庵曾在此地花了3年寫了《水滸傳》,目前正在考證。 小巷里的傅伯勤、許后生、張懷倫三戶人家前后左右相距不到50米,接連出了3個博士。說到家史,三人臉上都洋溢著自豪和幸福:過去,他們祖上中過進士、舉人或秀才,父輩們都當過私塾先生。今年74歲的退休教師許后生興致勃勃地介紹說:“我們這個巷不比吃不比穿,哪家的子女培養教育成功,哪家就最光榮!”在旁的傅伯勤忙接話茬:“我們自己苦點沒什么,要全力以赴讓孩子讀好書!”妻子顏桂蘭欣慰地說:“孩子讀到博士,獲得了許多獎學金,給我們減少了不少負擔。”
如今浙江縉云姓潘村的耕讀文化也漸漸輻射到雙溪口全鄉,該鄉村民越來越重視教育,目前該鄉范圍內迄今為止走出了28名博士。 編輯:潘崧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