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近年來,平武縣圍繞“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這一主題,堅持以鄉村振興為統攬,積極探索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村級組織、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等多元融合參與的鄉村治理模式,逐步走出了以基層黨建為引領,自治、法治、德治、共治“四治協同”的鄉村治理路子,為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保障。
![]() (平平武縣廣泛開展“三大體系”建設,推動基層民主自治) 堅持“黨建”領航,建設黨建強村 農村富不富,關鍵靠支部。圍繞夯實基層基礎,實施“三大工程”,全面建設過硬農村黨組織,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的戰斗堡壘作用。 一是實施“先鋒領航”工程。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制定基層黨支部“全面達標+示范引領”雙驅動工作機制,印制《黨支部建設基礎工作規范化實務手冊》,部署黨支部規范化建設30條細則和示范黨支部創建10項標準,每年評選示范黨支部10個,倒排5%以內確定后進黨支部,采取統籌選派支部書記、城鄉黨組織結對等方式進行整頓提升。 二是實施“黨性熔爐”工程。采取定主題、定時間、定考評的方式,全面規范“三會一課”。建立平武黨建智慧平臺,對組織生活落實情況實行線上考核管理。落實黨員積分管理,實行黨內外“雙評議”機制,對民主評議不合格以及黨員積分低于50分的,設置6個月“整改期”,首先到縣委黨校“政教班”集中學習1個月,再通過安排公益任務、季度思想匯報等形式進行考察整改。 三是實施“頭雁孵化”工程。依托“百名好書記培養引領計劃”“農村優秀人才回引計劃”和“千名村級后備干部選育計劃”,采取“定量+定性”的方式,在3年內評選300名“鄉村振興人才”,并納入平武“龍州英才庫”管理。健全完善鄉村創業扶持和就業幫扶辦法,整合各類政策資源,對返鄉創業人才、致富帶頭人等給予政策優惠和經費支持。 ![]() (平武縣廣泛開展黨員志愿服務“雙報到”活動,織密“黨建網格”) 著眼“自治”參與,推動民主管村 圍繞村民自治,開展村規民約體系、道德評議體系、鄉風監督體系“三大體系”建設,推動基層民主自治。 一是抓“村規民約”體系建設。圍繞鄉風、家風和民風建設,采取村級自查+黨委復查+法律審查“三級聯查”方式,全面修改、清理現行村規民約。村規民約經合法性審查后,由鄉鎮綜治辦備案管理。通過動員會、培訓會以及網絡、標語等方式,進行宣傳動員和培訓指導,著力規范群眾“道德范圍內、法律底線外”的言行,為村民自治提供行為準則。 二是抓“道德評議”體系建設。以鄉鎮為單位制發遵紀守法、明禮誠信等8個方面的基礎評議標準,各村對村規民約進行細化,形成差異化的村民積分評議細則。聘請“鄉賢能人”組建道德評議會、鄉風文明理事會等評議組織,對村民“履約”情況進行量化評定。對連續3個月積分滿100分的,設置“季度明星”“年度之星”表揚項目,并將個人納入農民夜校“田秀才”管理。 三是抓“鄉風監督”體系建設。建立監督+反饋+運用“三位一體”的鄉風監督體系。成立鄉村鄉風監督委員會,為每個村聘請2-3名鄉風監督員。建立紅白事登記、節假日民風巡查等制度,著力糾正大操大辦、吵嘴扯皮等不良風氣。實行“黑名單”制度,對積分低于60分的進行“黑榜”公示,并取消其公益崗位資格、暫停相關惠民政策等。 ![]() (平武縣廣泛開展支部聯建“十指扣”活動,構建鄉村多元共治體系) ![]() (平武縣立足農民夜校活動陣地,廣泛開展法治德治自治共治活動) 緊扣“法治”建設,助力依法治村 采取“三個一”模式,大力加強農村依法治理平臺建設,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法治良俗。 一是成立一個“評審團”。結合村級后備干部培養工作,通過縣鄉司法執法部門系統培訓,為每個村培養2-3名鄉村法律“明白人”。結合“一村一法律顧問”,整合鄉鎮法律服務資源和鄉村法律“明白人”,成立農村法律服務“評審團”。組織“評審團”參與矛盾化解、舉辦法治講座、領辦法治創建活動等,為依法治村提供隊伍支撐。 二是建設一處“服務室”。依托鄉村片區黨群活動中心和村級黨群服務中心,設立村級公共法律服務室(中心),作為化解矛盾糾紛、提供法律咨詢服務的場所。建立健全糾紛登記、維穩協助、矯正幫扶等7項工作制度。以“服務室(中心)”為依托,常態化開展“模擬法庭”、農民夜校·法治論壇、法治電影展播等,為依法治村提供陣地保障。 三是推行一套“硬制度”。將黨內外法規作為黨支部“三會一課”和“農民夜校”的規定課程,學法用法情況作為黨支部書記年度述職的關鍵項目,并納入基層黨建目標考核。村黨支部重大事項決策以及村級事務“一事一議”實行“評審團”全程“聽證”,確保權力陽光運行。將村民守法情況以30%的比例納入村民積分評議,強化村民的守法意識。 ![]() (平武縣通過開好農村村社干部會、黨員會、群代會、聯社會、分社會,架起黨群連心橋,實現共管共商共治) 突出“德治”浸潤,助推文化興村 落實“三大舉措”,深入挖掘鄉村熟人社會蘊含的道德規范,強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導向上向善鄉風民風。 一是曬家風頌傳美德。開展“傳承好家風”活動。依托黨支部組織生活會、村民議事會等,組織村“兩委”干部、黨員和村民代表,深入挖掘提煉和尋找收集一批思想淳樸、積極向上的家風家訓家規和優秀家風人物、故事。通過編印《優秀家風家訓》,采取農民夜校“示范課”、社區講堂、市民夜校等進行宣講,并在各黨群活動中心設置“家風榜”予以傳頌。 二是評先進樹立典型。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五星文明戶”(清潔衛生、孝老敬親、發展致富、遵紀守法、誠信友善)評選。各鄉鎮、村結合村民積分評議,圍繞脫貧攻堅開展“好兒媳”“脫貧之星”“產業之星”等形式多樣的評選表揚,展示清潔之美、秩序之美、人文之美,帶動鄰里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充分發揮先進典型在“以德治村”中的表率作用。 三是重德育弘揚正氣。廣泛開展“兩扶”計劃,注重扶業與撫志相結合,依托村級活動陣地、農民夜校,有計劃分層次開展“艱苦創業帶頭脫貧、勤勞致富感恩奮進”教育,引導群眾不等不靠、感恩社會。組織清漪江佤爾惹莫演藝團、羌文化促進、鄉村旅游協會等各類社會組織開展“公益創投”活動,堅持每年舉辦“白馬藏歌會”,建立走馬娜澤羌繡園、“斗牦牛舞”傳習所,培養非遺傳承人、文化傳承人62人,促進文化興村。 ![]() (平武縣為廣大后備干部提供實戰鍛煉舞臺,全面建設過硬農村黨組織) 聚焦“共治”目標,實現協同治理 實施“三大行動”,創新農村基層治理多元參與、資源共享機制,構建鄉村多元共治體系。 一是實施“兩民融合”行動。結合“九綿高速”建設、環雪寶頂旅游開發以及大量工商資本進入平武的實際,為促進外來“新居民”與本地“原住民”之間“合作共贏”,開展“兩民融合”行動,在外來“兩新”組織與村級基層組織之間開展組織聯建、黨員聯管、制度聯用、發展聯謀“四聯”工作,既激發企業的社會擔當,又鍛煉培養鄉村振興骨干。 二是實施“黨建網格”行動。實施“黨員責任田”計劃,以“網格化”黨建理念提升鄉村治理實效。以城鄉黨建結對共建為載體,組織248個機關黨組織與農村黨組織開展聯建活動,為6000余名城鄉黨員劃分“責任田”,明確責任黨員在政策宣傳、生產指導以及領辦生產項目等方面的任務。同時,以“黨員責任田”為單位,開展鄉風監督、衛生評曬等活動,引導黨群共治共享。 三是實施“民情懇談”行動。將每月10日確定為“民情懇談日”,以村為單位,由鄉鎮主持,組織轄區內村民、“兩新”組織以及結對聯系部門等,開展“五會”(村社干部會、黨員會、群代會、聯社會、分社會),集中收集基層意見建議,分析解決疑難問題,討論基礎設施建設、風貌改造等事項,既架起了黨群“連心橋”,又實現農村共管共商共治。 作者:中共平武縣委常委 組織部部長 陳旭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