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區西集鎮大沙務村“挖掘紅色文化,構建和諧社區”研討會
(記者 常魁星 通訊員 段學勇)10月6日,北京市通州區春曉心理社會工作事務所聯合大沙務社區共同召開了以“挖掘紅色文化、構建和諧社區”為主題的研討會。 北京市通州區西集鎮大沙務村是通州區遠近聞名的“紅色村”,村里的“潮白河畔六烈士”紀念碑記錄了通州區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與國民黨反動派英勇斗爭、敢于犧牲的精神,一直是全區有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西集鎮整合傳統資源,發展農村社區特色項目是2018年通州區農村社區建設資金支持項目,大沙務村是重點社區之一。此次活動特邀北京市通州區委黨校林學達博士、通州區博物館支部書記任德永、西集鎮民政科代表參加,春曉心理社會工作事務所所長史英、副所長徐維春、大沙務孟昭團書記、老書記、老村長等共同參與研討。 研討會由春曉事務所副所長段學勇主持,主要探討新時期下紅色文化的挖掘、傳承、弘揚,深入了解烈士紀念牌背后的故事,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實現以紅色文化引領鄉村建設,將紅色資源優勢轉為社區發展的動力,營造“積極向上,凝聚民心民力”的良好氛圍,從而構建美麗鄉村。 孟書記首先介紹了烈士紀念碑的歷史,它是為了紀念在解放戰爭中犧牲在潮白河畔的六位烈士而修建的。1947年,國民黨反動派為了破壞解放區的土改,奪回他們失去的一切,向貧雇農進行了殘酷的反攻倒算,廣大的貧雇農和土改小組的戰士們為了保衛勝利的果實,同敵人展開了英勇無畏的斗爭。 周寶奎老書記和孟廣嶺老村長進一步生動講述六烈士的經歷。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他們在與敵人的重重包圍中,與敵人廝殺,最后獻出了自己的年輕的生命。大沙務村以六名烈士的光輝事跡教育了子孫后代踏著英雄的足跡,去建設祖國美好的未來,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通州區博物館支部書記任德永表示,六烈士紀念牌是非常好的黨性教育基地,今后要和大沙務村進行支部共建、活動共同組織,以黨員的先進性帶動社區建設和發展。他提出,在硬件設施完善的同時,要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內涵,梳理烈士紀念碑的相關資料并整理成文本,以專欄展板、專題講座、現場體驗、編印教材等形式開展活動,打造大沙務村“紅色文化”特色,并進行相關申報。 最后,通州區委黨校林學達博士提出社會工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要緊緊圍繞項目進行特色挖掘和發展。一是以紅色文化為主題,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幫助社會人士了解鄉村,在弘揚愛國情懷的同時,協助和引導村民開展協商治理;二是確定紅色代言人,繼承和彰顯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代言人的行動和活動以促進社區和諧建設為最終目的;三是以村民、兒童為服務對象,通過成人禮、情景劇等多樣化的形式,讓他們知曉和銘記烈士犧牲的故事,體會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并落實到參與社區建設的行動中。四是以黨員教育為契機,將“紅色教育”納入黨員教育培訓內容,不忘歷史,傳承精神,增強黨員的光榮感和使命感,將黨員教育與社區建設有機結合。 本次研討會主題鮮明、議題集中、研討深入、啟發厚重。會議中各位專家抒發了對于紅色文化挖掘與弘揚的獨特思考和中肯建議,為為鄉村建設開辟一條新思路,以“紅色文化+特色村”建設為突破口 注重在“鄉土性”的區域特色中融入紅色文化元素,重塑鄉村文化空間,在豐富居民的日常生活的同時,助推鄉村經濟的發展,形成獨具特色的鄉村文化品牌,從而實現最美鄉村的目標。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