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lián)盟 據(jù) 中國經(jīng)濟新聞聯(lián)播訊 記者 李洪江 王斌華 通訊員 王治勝】走出去,闖出一條活路,昔日有了山西人走西口。現(xiàn)如今,梁子湖畔的鄂州市涂家垴鎮(zhèn)南陽村大屋孫灣的孫功友兄弟倆帶著眾鄉(xiāng)親“走西口”闖銀川,十年帶出了老板20多位,每年讓鄉(xiāng)親們帶回5000萬元的收入。
昨日,記者慕名來到湖北省鄂州市涂家垴鎮(zhèn)南陽村大屋孫灣。一進灣便發(fā)現(xiàn)與眾不同之處,路邊院前共停了5輛掛有“寧A”車牌的小汽車。“我們鄂州人的粉墻手藝在銀川出了名,做這項工作的都是我們大屋孫灣老板帶人做的,這些小汽車是他們過年開回的。”就在記者疑惑之時,有村民馬上笑著解答。
孫功友、孫育平兄弟倆是灣里第一批“走西口”的人。孫功友告訴記者,1999年,南開大學土木工程系一位叫馮濤的學生看中了鄂州人的粉墻手藝,并將他們引薦給自己的父親———寧夏銀川一家建筑公司的經(jīng)理。由此,涂家垴鎮(zhèn)沙咀村一位叫朱厚強的村民第一個“走西口”闖西北,“那時候,正是國家提出西部大開發(fā),不過到西部去的人還不多。2003年3月15日,在朱厚強的邀約下,我們兄弟倆來到了銀川火車站。”
.JPG)
那天,天下著大雪,雪沒到膝蓋,孫功友兄弟倆被直接帶到工地,住進一處沒有完工的房子里。“半個月沒有活做,房子沒有暖氣,還四面透風,當時我們差點卷鋪蓋回家!”孫功友說,“不過,我們最后堅持了下來。第二年,憑著過硬的粉墻技術,我們就‘拉’起了自己的隊伍,隊員都是家鄉(xiāng)人。十多年過去,在我們帶出去的兄弟中,已有20多人成為老板。”
孫紅兵就是由孫功友帶到銀川去的,如今他也有了自己的工程隊,他說:“像我這樣的,我們大屋孫灣就有15人,每人都有一支四五十人的工程隊,在銀川各個開發(fā)工地接粉墻的工程。每年,工程隊的每個人平均要帶8萬元的收入回家過年。這樣算下來,15支工程隊每年共要帶5000萬元回家。”
孫功友對記者說,在這些打工的人中,回家買車、買房的不在少數(shù),“有的在鎮(zhèn)上買房不過癮,還跑到城區(qū)、江夏去買房。”
在遙遠的大西北,這群鄂州兄弟又是怎樣站穩(wěn)腳跟還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就兩個字———信譽。在家里,帶村民外出,我事先支付一部分工錢,做到不欠手下兄弟們的一分錢;在外,工程質(zhì)量、安全第一。”孫功友說,“寧可工程發(fā)包方欠我的,我絕不欠工人的。說實話,春節(jié)前人家還欠了我的工程款200多萬元,而今年開年后我已預付出去工錢近40萬元。”
正月一過,孫功友他們包的臥鋪大巴又會開到大屋孫灣的路邊,將接上他的兄弟們,一輛接一輛地沿著高速公路“走西口”,去追逐他們心中的夢想。
中國傳媒聯(lián)盟 糾錯QQ:2230587892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