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松滋市劉家場鎮“文化模式”探究 中國傳媒聯盟 據 樂訊時代 訊:文/新聞評論員賀斌 導讀:劉家場鎮雖然地處湖北省西南山區邊陲地帶,但長期注重經濟建設,使舊山區綻放異彩成為湖北省重點口子鎮。近幾年,劉家場鎮更上一層樓,巧打“文化牌”提升“軟實力”,以文促經濟,以文促和諧,以文促投資,迅速拉動了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文化與經濟相得益彰、相輔相成,成為劉家場鎮“經濟強鎮”的不竭動力和重要支撐。劉家場鎮也接連榮獲中國首屆鄉鎮投資環境300佳和全國重點鎮等殊榮。 由此,一個深山“桃源”、“文化”之鄉、“經濟”重鎮、“和諧”新城,漸漸在鄂西南悄然崛起……
![]()
(圖片說明:山中桃源,小城一隅。張元銀/攝) 眾星捧月,小鎮通衢。 湖北省松滋市劉家場鎮位于(湖南、湖北)兩省、(荊州、宜昌、常德)三地(市)、(松滋、宜都、五峰、澧縣、石門)五縣市的邊緣結合部,總面積2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4萬人,城鎮人口4.5萬人,境內三條省級公路、一條地方鐵路橫貫全鎮,交通便利。各個城市環繞劉家場,使該鎮宛若一顆鄂西南的“明珠”成為區域性物資集散地和聚集地。 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劉家場鎮借力物質文明的基礎,不斷提升精神層面的建設,打造出一個獨具地方特色和品牌性的“文化強鎮”模式。劉家場鎮的文化建設以實干興鎮為總體特點,不流于形式、不停于表面,充分考慮到地域的特點,因地制宜,采取文化搭臺,群眾唱戲的思路,擴大百姓參與面,提升居民素質,夯實內涵,建造美麗鄉鎮,體現優勢形象,成功打造文化影響力,促進招商引資。 劉家場在文化建設上,舞出了蹁躚,舞出了深山,舞出了和諧,舞出了“小世界”里的“大力量”。“文化強鎮”也漸漸由口號變成了實際的“軟實力”,有效帶動了一方經濟及周邊的整體發展。小文化暗藏大內涵,“劉家場模式”以小見大,對“文化強國”具啟迪和借鑒意義。 文化“尋租”需尋好“根” 劉家場鎮本來是一個文化建設滯后的村落,以誥賜山村為例,其過去的群眾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思進取的生活。每到傍晚隨處可聞“兩聲”(狗叫、麻將)、家家擁有“三寶“(花牌、麻將、撲克),可謂“三資出門(資本、資歷、姿色)、五鬼當家(窮、病、懶、老、小)”。如今,全村卻煥發了新顏,干部下鄉入戶激勵村民參加全鎮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并帶領全村人,不論老幼男女都齊參與,呈現出如一組農民周應海、三組農民秦紅、小學生秦子雅這些典型的“老公送媳婦、女婿送岳母、孫子牽奶奶”參加廣場舞蹈健身的喜人場面。文化建設有了聲色,文化氛圍日益濃厚。村里打牌的少了,懶人少了,健身的多了,歡笑聲多了,村的精神面貌由此脫胎換骨。在劉家場鎮像誥賜山村這樣發生巨變的村落比比皆是。
![]()
(圖片說明:湖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尹漢林,荊州市委書記李新華、松滋市委書記蔣鴻、市長李恒在劉家場鎮調研指導創建全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工作。張元銀/攝) 2014年春寒料峭之際,新華社新華網文化強國走基層訪村鎮聽民聲專題活動工作組一行來到劉家場鎮考察,一路上看到山區部分村民三五成群集聚在空地上跳著廣場舞……此情此景,讓工作組記憶猶新,感慨這里的文化建設竟然已經深入到了如此偏僻的村落。當工作組進入劉家場鎮城區后,四處可見“文化”影蹤,如樂器表演、體育運動、舞獅、廣場舞以及圖片展覽、橫幅標語等,文化氛圍十分濃厚。從群眾洋溢的歡笑聲中,工作組看到了這里文化建設的別樣成就。 劉家場鎮黨委書記雷正平介紹說:“我們的文化建設是以挖掘自身優秀文化根脈為基礎,因地制宜,剔除糟粕,繼承創新,最終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這種模式為豐富老百姓的物質生活起到了吹糠見米的良好作用,十分接地氣,所以老百姓喜聞樂見踴躍參與。” 據悉,劉家場鎮本身的歷史文化淵源構成了全鎮文化建設的“根”。如鄭家鋪村地處鄂湘交界,文化底蘊深厚,民風淳樸,歷史上就有演奏樂器、歌舞表演的傳統,涌現過不少民間樂隊,發展至今仍然擁有2支女子管樂隊、2子民間吹打樂隊、2支舞蹈隊等,他們藝術表演的身影遍及兩省五縣市,是劉家場文化“火種”的歷史傳承者和傳播者。 劉家場鎮黨委、政府一開始就意識到文化的重要性,他們挖掘文化之“根”,實實在在扎進基層,走近群眾,以“政府主導、村居主體、文化指導、社會參與、百姓受益”為準則,從硬、軟件入手,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則開展活動,實施廣覆蓋、高效能、可持續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使昔日被忽視的優秀傳統文化迸發生機。群眾自身消化,傳承創新,促使“劉家場模式”初露雛形,群眾文化素養穩步提高,社會道德建設漸顯效果,涌現出一批如全心為民辦實事的好支書劉治富、良心老板劉艾河、捐資筑路惠鄰里的老黨員倪玉海、帶領鄉親致富的劉仁富等群眾模范和道德榜樣。 “根”正苗則“壯”。文化“尋租”,劉家場人找到了優秀的文化之“根”。
![]()
(圖片說明:劉家場鎮慶賀寺村老黨員倪玉海捐資并帶頭修建村級公路。張元銀/攝) “人才體系”是“文化興盛”的基石 人才對事物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劉家場鎮為充分發揮“人才”對“文化強鎮”的積極作用,深挖內部潛力,成立了由鎮兩委班子領導、各村(居)負責人和有關單位成員等組成的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制定下發可行實施方案,并與各村居簽訂責任狀,結合鎮情制訂“一點、兩線、30個文化中心戶、40個文化民間藝人、全年開展5次大型文體活動、6個文體藝術培訓中心、700人的廣場舞蹈隊伍、8個業余文藝演出團體”的舉措。 劉家場鎮委書記雷正平親自督導文化站創建工作,以鎮委副書記、鎮長劉德勇同志為組長、分管文化工作的鎮委副書記、政協聯絡處主任梅元軍、鎮黨委宣傳委員江大紅、鎮宣傳辦主任梅運全及優秀文化站長張元銀等骨干為核心,深入村、組、文化中心戶指導創建工作,帶動更多文化人才,輻射更廣大區域,逐漸構建出符合自身的文化人才培養體系。目前,全鎮各村(居)實現了文化站點的全覆蓋。 該鎮委副書記、鎮長劉德勇說:“我們到各村居走訪調查了一些熱愛文化的群眾骨干,通過摸底核實,全鎮大約有200多位文化愛好者,而且大部分很有文藝特長。我們按照摸底的情況,分出歌舞、書畫、樂器各類文體活動隊伍,組建了龍海、銀河和東方3支樂隊,還有26支廣場舞蹈隊、3支器樂演奏隊,同時各村成立吹打、舞獅、蓮花落、書畫等各種民間文藝演出隊伍。” 文化星火滿鄉野、遍城邦。今年以來,劉家場鎮舉辦群眾廣場舞培訓兩次,先后培訓了40多名村居廣場舞輔導員。如今,這些人員已經成為廣場舞普及的骨干力量。隨著全鎮文化人才的日益活躍,一個由40個文化中心戶、500多位文體愛好者的文化隊伍逐漸形成,鎮文化站有指導員、村居有輔導員、村(社區)有文化志愿者,劉家場鎮構建的文化格局,對開展各類文體活動提供了必需的人才保障。 此外,劉家場鎮還擁有一塊在全國都算是引以為傲的靚麗名片,那就是創辦于1982年的鄉鎮刊物——《山鳴》。該刊物是湖北省唯一、全國稀有的一本來自最基層的民間雜志,凝聚了劉家場鎮及周邊地區一大批文學愛好者,培養了一批鄉土作家。星火傳承,與時俱進。三十多年來,《山鳴》從破土而出,到由小變大、茁壯成長,是劉家場歷史變遷的見證者。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正是劉家場深厚的文化底蘊,才造就了《山鳴》瓜瓞綿綿、相繼不絕的喜人局面。百姓免費翻閱,投資商、賓客等免費收藏。《山鳴》對外發出了具有強大吸引力的“劉家場之聲”,展示了劉家場鎮的人文魅力。同時,湘鄂兩省一批鄉土文學愛好者與無數忠實的讀者,一如既往也共同呵護著《山鳴》一路成長,繼續為湘鄂大地不斷提供精神食糧,傳遞如山洪般滾滾的正能量。 “基礎設施”是“文化建設”的載體 文化建設需要軟硬設施有序配套。近年來,劉家場鎮投入30余萬元,按照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標準,完成了相關文化站的升級改造,按照“三室一廳”的建設標準,全部配備現代化辦公設備。26個村(居)先后建成300㎡以上的文體廣場,使全鎮文體廣場總數達到31個,實現了鎮、村(居)全覆蓋。每個村(居)配專用廣場舞音響設備。2014年,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劉家場鎮更是拿出10萬元作為文化建設經費,用小資金撬動大文化,進一步完善各級文化軟硬件設施。其中,農家書屋“建、管、用”效應凸顯。全鎮27個村居農家書屋均已全面免費對外開放,總藏書量達60000多冊,實現了各行政村的全覆蓋。河田坪村榮獲湖北省“三星級”農家書屋稱號,龍潭橋村榮獲荊州市“十佳農家書屋”稱號。 在村級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方面,全鎮21個村配置了電腦設施,擁有專職或兼職人員進行管理,并按要求進行免費開放。在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信息共享工程中,劉家場鎮也做到了各行政村的全覆蓋,當年實現農村電影放映180多場,確保每個行政村都能看到公益電影。劉家場鎮除了鎮政府對文化建設投入外,部分村落也看到了文化發展所帶來的好處。如龍潭橋村先后對本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已超過200萬元,共建四個文體廣場,全部安裝現代化的音響、燈光和健身器材,每到夜晚,這個村的男女老少就會載歌載舞,享受安逸幸福的生活。 干群關系融洽,群眾鄰里和睦,劉家場鎮對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取得成效。但劉家場文化建設的“引領者們”并沒有止步于眼前,他們群策群力期冀著更大的成果,先后通過在各村(社區)主次干道、廣場等醒目位置懸掛大型宣傳語和專欄營造氛圍,又通過獎補、評先等方式激勵群眾投身文化活動。 舞臺設在家門口,群眾一出門就能跳舞,真正走基層、接地氣、順民意。人員不限年齡、專業、舞種,從農村到城市、從鄉鎮到社區、從老年到青年、從農民到學生、從群眾到干部無門檻報名。全民參與,大家自編、自創、自演,在劉家場鎮內掀起一股舞動健身的熱潮,一個由鎮政府主導、部門主體、社會融合、全民參與、自我表現、自我教育、常年常態、常辦常新的良好文化格局,有效提升了劉家場鎮文化建設的品位,促進了社會的和諧。
![]()
(圖片說明:全鎮各村、居設立的便民農家書屋,給廣大百姓帶去了精神食糧和致富寶典贏得了群眾的支持與歡迎。張元銀/攝) 文化“接地氣”方有“生命力” 劉家場鎮以廣場文化為突破口,采取重大節日與日常工作相結合、大型活動與小型表演相結合、集鎮(單位)帶村、居相結合的方式,以“樂鄉大舞臺”為鎮域文化品牌,帶動群眾性文體活動廣泛開展,探索出了一條集參與性、健身性和娛樂性于一體及最平民、最草根、最廣泛、最“接地氣”的文化新路子。 今年以來,全鎮舉辦了更為廣泛的文化活動。一月份,與鄰近的卸甲坪土家族鄉聯手舉辦了迎新年篝火文藝晚會,為邊區送去的“精神食糧”,還舉辦了“首屆中銀富登杯”全民運動會,來自全鎮37個代表隊、318名男女運動員分別參加了拔河、跳繩、蛙跳接力、扳手腕、雙人捆足跑等充滿趣味性和廣泛性群眾喜聞樂見的比賽。 4月26日,全鎮舉辦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創建全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暨“樂鄉大舞臺”首場文藝演出,來自16個村(居)、單位表演了18個歌舞、說鼓子、器樂合奏等精彩的文藝節目,現場1000余人前來觀看演出,演出氣氛異常熱烈,臺上臺下聯合互動,極大地豐富了山鎮人民的文化生活。 6月17--19日,首屆群眾“民歌民舞民樂”展演暨第二屆廣場舞大賽文藝演出舉行,劉家場鎮22支代表隊共300多名文藝愛好者登臺表演。這次活動圍繞“大眾舞臺、自娛自樂、才藝展現、陶冶情操”的主題,參加廣場舞大賽的8支代表隊所表演的廣場舞主題突出、欣賞性強,向廣大觀眾展示每名隊員的精湛舞姿以及團隊合作精神。 國慶節前夕,鎮文化站精心組織村、居文藝愛好者,排練歌舞演唱、管樂合奏、腰鼓表演、老年健身操展演等多種形式的文藝節目,為山鎮老百姓歡度國慶佳節獻上一份豐盛的精神文化大餐。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劉家場鎮在文化方面做出了“大文章”贏得了社會的積極支持。4月26日,全鎮在慶賀寺村舉辦的首場“樂鄉大舞臺”,該村個體老板、民辦幼兒園、務工農民、當地群眾和駐村單位共同參與出錢出力出節目,當場捐資近5萬多元,投入到該村文化建設中,特別是老黨員倪玉海,為村里的公益文化建設志愿捐款20000多元,普通農民彭從滿看完節目后,跑步回家,與妻子將平時積攢的零花錢1800元現場捐贈給村里,表達他對演出活動的心意。 5月29日,在桃豐村舉辦“計生文藝演出”,全村老百姓踴躍參與,駐村各廠礦、大小民營企業老板當場捐資30多萬元,用于該村計生文化宣傳。6月18日,全鎮舉辦“首屆民歌民舞民樂”展演暨“第二屆廣場舞大賽”活動,柳林商業街老板李天平出資10000元,舉辦為期3天的文藝演出,為當地的群眾送上了一道文化大餐。
![]()
(圖片說明:劉家場鎮文體廣場和各村空地上的文化活動,形成了該鎮一道別樣的人文景觀。張元銀/攝) 文化+經濟“比翼雙飛”呈現1+1>2效用 大道若簡、深山桃源。劉家場鎮雖然是湖北邊陲的一個山區小鎮,但文化建設別樣紅,深山有韻待人知。這或許對當下部分地區輕視文化“軟實力”,文化建設流于形式,指導思想僅限于應付檢查或止于“面子工程”,缺乏里子和內涵等現象具有借鑒意義。 劉家場鎮為不少地區的文化建設提出了新命題:如何讓小舞臺舞出大文化?如何讓文化有效提升物質文明成果?如何讓文化提升和諧建設成果和群眾文明素質?文化與經濟間的權衡,如何實現“共贏”?劉家場鎮仍在探索,現有經驗已具借鑒意義。 “文化+經濟“相輔相成的運行模式,能呈現出“1+1>2”的效果。劉家場人發現文化與經濟并重帶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機遇。當下,全鎮以定位轉型為契機,以建設“松滋副中心、荊州首強鎮、湖北鎮級市、轉型展示區”為目標,以文化營造良好的投資和社會環境,再以經濟輔助文化的繼續突破,兩者互利同生,共贏互助,使劉家場鎮的整體經濟運行邁上了新臺階。2013年,全鎮規模工業企業達到14家,實現總產值16.39億元,同比增長18%;完成招商引資項目7個,協議投資額10.86億元,到位資金2.7億元。多年來,劉家場鎮保持了湖北省“明星鎮”的地位,成為省內外競相調研考察學習的重鎮之一,鎮黨委也被湖北省委評為“湖北省六好鄉鎮黨委”。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我們相信劉家場“文化強鎮”的夢不遠,“中國夢”也不遠。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說就是:我們“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