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懷誠。資料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于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開,歷屆三中全會多聚焦在深化經濟改革問題上。今年以來,經濟改革與創新成為各項改革的先鋒。談及當前的經濟改革與經濟轉型,原國家財政部部長、原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項懷誠表示,我國早在“九五”時期就提出經濟轉型的政策要求。但過去的很多年,轉型的實際效果并不明顯,現在我國經濟已經到了不能不轉、不轉不行的時候。 經濟“換檔”投資拉動經濟模式走到盡頭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投資拉動,過去的一段時間,投資率長期處在高位,資本形成率已經連續多年維持在40%以上,但投資的產出系數、對GDP增長的帶動效益卻越來越低。2008年以前,每100元投資的GDP產出大約為40元,現在不到20元。”項懷誠表示,投資和產出極不平衡的現狀已經表明,中國主要依靠投資拉動經濟發展的模式已經走到盡頭。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國的出口呈現較大幅度增長。但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衰退,發達國家的外需市場大幅萎縮,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越來越低。“從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看,2008年至去年,五年中有三年貢獻率為負。這種情況的出現,除了全球經濟引發的外部因素外,也表明我國以低附加值盈利、低勞動力成本維系的出口拉動型經濟面臨挑戰,亟待調整。”項懷誠表示。 對于目前中國經濟的發展現狀,項懷誠坦言,“當今中國的經濟正處于增長速度的換檔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并呈疊加趨勢。我們要探索的是把改革的紅利、內需的潛力和創新的活力疊加起來形成中國經濟的新動力。” 調速結構經濟轉型核心是發展方式轉換 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中國15歲—59歲勞動年齡人口比重首次下降。與此同時,勞動年齡人口的絕對數減少了345萬人。項懷誠分析,“這意味著人口撫養比例上升,我國經濟賴以快速增長的人口紅利窗口將加速關閉,勞動力短缺的情況會日益嚴重。” 此外,中國的老齡人口正在快速增長,社會供養人口中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快速增加。2012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比重已達14.4%,相當于日本1995年的水平,“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將拖累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這將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構成嚴峻的挑戰。” 收入分配方面,盡管中國出臺了一系列保護勞動者權益的法律法規,最低工資標準也不斷上調,但一次分配中勞動者的報酬依然偏低,占分配結構的比例依然較小,勞動者收入的增速依然偏慢。項懷誠說,“分配不均將導致貧富差距加大,階層矛盾激化,社會趨于動蕩,并反過來影響經濟發展。轉型是為了升級,從這個意義上講,轉型不是消極的糾偏,核心是發展方式的轉換,是調整經濟結構。” 天府早報記者王蕾 ■精彩觀點
收入分配方面,盡管中國出臺了一系列保護勞動者權益的法律法規,最低工資標準也不斷上調,但一次分配中勞動者的報酬依然偏低,占分配結構的比例依然較小,勞動者收入的增速依然偏慢。”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將拖累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這將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構成嚴峻的挑戰。” |